题目内容

17.室温下,pH均为13的Na2CO3和NaOH溶液中,水电离产生的c(OH-)之比=1012

分析 氢氧化钠为强碱溶液,氢氧根离子抑制了水的电离,溶液中氢离子是水电离的;碳酸钠溶液中,碳酸根离子水解促进了水的电离,溶液中氢氧根离子为水电离的,据此进行判断.

解答 解:25℃时,pH=13的碳酸钠溶液中,碳酸根离子水解促进了水的电离,溶液中氢氧根离子是水电离的,水电离的氢离子和氢氧根浓度均为:$\frac{1×1{0}^{-14}}{1×1{0}^{-13}}$mol/L=1×10-1mol/L;
pH值等于13的NaOH溶液中,氢氧根离子抑制了水的电离,溶液中氢离子是水电离的,水电离的氢离子和氢氧根浓度均为:1×10-13mol/L;
,故Na2CO3和NaOH溶液中溶液中水电离产生的c(OH-)之比1012
故答案为:1012

点评 本题考查水的电离及其影响因素,难度不大.注意明确酸溶液、碱溶液抑制水的电离,能够水解的盐溶液促进水的电离.

练习册系列答案
相关题目
7.某实验小组设计如下实验以废铜丝为原料制取碱式碳酸铜.

实验I:制备硝酸铜
废铜丝与稀硝酸反应并证明产生了一氧化氮,该小组同学设计如下实验装置.
(1)实验时,先将装置B下移,使碳酸钙与稀硝酸接触产生气体,当C处产生白色沉淀时,立刻将装置B上提,使之与稀硝酸分离.该组同学设计此操作的目的是让整套装置充满CO2,防止O2干扰.
(2)将铜丝下移至与稀硝酸接触,铜与稀硝酸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3Cu+8HNO3═3Cu(NO32+2NO↑+4H2O,反应一段时间后挤压F,可观察到烧瓶E内气体的颜色变化是气体颜色无色变化为红棕色,用化学方程式表示产生上述现象的原因是2NO+O2=2NO2
(3)已知25℃时,Cu(OH)2的溶度积Ksp=4×10-21,该温度下向0.001mol/L硝酸铜溶液中滴加氢氧化钠溶液(体积变化忽略),开始沉淀时溶液的pH为5.3(lg5=0.7).
实验Ⅱ:制备碱式碳酸铜
向大试管A中加入碳酸钠和硝酸铜混合溶液加热至70℃左右,用NaOH溶液调节pH至8.5,过滤、洗涤、烘干得到碱式碳酸铜.
(4)加热至70℃左右采用的方法是水浴加热.
(5)碱式碳酸铜的化学式可表示为xCuCO3•yCu(OH)2•zH2O,可采用氢气还原法来测定其组成,原理为xCuCO3•yCu(OH)2•zH2O+H2→Cu+CO2↑+H2O(未配平).称取24.0g某碱式碳酸铜样品,与H2充分反应后得到12.8g残留物,生成4.4g二氧化碳和7.2g水.该碱式碳酸铜的化学式为:CuCO3•Cu(OH)2•H2O.
6.氮元素的单质及其化合物的研究和应用在工农业生产中有着非常重要的地位.工业制硝酸的主要反应之一是
4NH3(g)+5O2(g)?4NO(g)+6H2O(g)△H=-akJ.mol-1(a>0)
(1)如果将4mol NH3和5molO2放入容器中,达到平衡
时放出热量0.8akJ,则平衡时NH3的转化率为80%.
(2)在一定条件下,容积固定的密闭容器中进行上述反应,NO的浓
度与时间关系如图所示,则NO的a、b、c三点的反应速率
v(a正)、v(b逆)、v(c正)的大小关系是v(a正)<v(b逆)=v(c正).
(3)t℃时,在容积固定的密闭容器中发生上述反应,容器内各物质的浓度如下表:
浓度/mol.l-1C(NH3C(O2C(NO)C(H2O)
时间/min
起始4.05.500
第2min3.24.50.81.2
第4min2.03.02.03.0
第6min3.03.02.03.0
A.第2min时改变了条件,改变的条件可能D.(从所给选项中选择);
A.降低温度    B.增加了生成物    C.减小压强   D.使用了高效催化剂
B.在与第4min相同的温度下,若起始向容器中加入NH3、O2、NO和H2O(g)的浓度为2moI/L,则该反应正反应方向进行.(填“正反应方向进行”、“逆反应方向进行”、“不移动”).
(4)目前科学家探索利用燃料气体中的甲烷等将氮氧化物还原为氮气和水,其反应机理为:
CH4(g)+4NO2(g)=4NO(g)+CO2+2H2O(g)△H=-574KJ.mol-1
CH4+(g)4NO(g)=2N2(g)+CO2(g)+2H2O(g)△H=-1160KJ.mol-1
则1mol甲烷直接将NO2还原为N2的焓变为-867kJ•mol-1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27-86699610 举报邮箱:58377363@163.com

精英家教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