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目内容

19.做同周期元素性质递变规律实验时,学生甲设计了一套实验方案,并记录了有关实验现象如下表:
实验方案实验现象
①用砂纸摩擦后的镁带与沸水反应,再向反应
应后溶液中滴加酚酞
A、浮于水面,熔成一个小球,在水面上无定向移
动,随之消失,溶液变红色
②钠与滴有酚酞试液的冷水反应B、产生气体,可在空气中燃烧,溶液变成浅红色
③镁条与2mol•L-1的盐酸反应C、反应不十分强烈,产生无色气体
④铝条与2mol•L-1的盐酸反应D、剧烈反应,产生无色气体
⑤向AlCl3溶液中滴加NaOH溶液至过量E、生成白色胶状沉淀,继而沉淀消失
请你帮助该同学整理并完成实验报告:
(1)实验目的验证第三周期金属元素的金属性的递变规律.
(2)实验用品:
仪器:试管、酒精灯、砂纸、镊子、小刀、胶头滴管、滤纸
药品:镁带、钠、铝条、2mol•L-1的盐酸、NaOH溶液、蒸馏水、酚酞、AlCl3溶液
(3)实验内容:(填写题给信息表中的序号)
实验方案实验现象(填写序号)
B
A
D
C
E
(4)实验结论:同周期从左到右元素的金属性逐渐减弱.
(5)为了用实验的方法验证镁和铝的金属性强弱,学生乙设计了一种不同于学生甲的方法:
学生甲:用2mol•L-1盐酸作试剂,比较镁和铝与盐酸反应的情况
学生乙:用水作试剂,比较镁和铝与水反应的情况
试判断学生乙的设计方案是否合理不合理,原因是常温下镁和铝几乎不和水发生反应,而和酸反应较明显.

分析 (1)从题意和所做实验分析;
(3)从实验现象和发生的反应思考;
(4)从反应现象对比分析;
(5)Mg与沸水发生微弱反应,Al与水不反应.

解答 解:(1)根据题意“某同学做同周期元素性质递变规律实验时”以及所做实验可以判断,本实验的实验目的是:验证第三周期金属元素的金属性的递变规律.
故答案为:验证第三周期金属元素的金属性的递变规律;
(3)①用砂纸擦后的镁带与沸水反应,再向反应液中滴加酚酞,其现象应是:有气体产生,产生的气体可在空气中燃烧,溶液变成浅红色,即B.
②钠与滴有酚酞试液的冷水反应,反应方程式是2Na+H2O═2NaOH+H2↑,其离子方程式是2Na+H2O═2Na-+2OH-+H2↑,其现象应该是:浮于水面,熔成小球,在水面上无定向移动,随之消失,溶液变成红色,即A.
③镁带与2mol/L的盐酸反应,其现象应是:剧烈反应,产生的气体可以在空气中燃烧,即D.值得注意的是镁比铝活泼,因此与盐酸反应,镁比铝剧烈.
④铝条与2mol/L的盐酸反应,其化学方程式是2Al+6HCl═2AlCl3+3H2↑,即离子方程式是2Al+6H+═2Al3++3H2↑,其现象是:反应不十分剧烈,产生的气体可以在空气中燃烧,即C.
⑤向氯化铝溶液中滴加氢氧化钠溶液至过量,其现象:生成氢氧化铝白色胶状沉淀,继而在氢氧化钠过量时氢氧化铝与氢氧化钠反应使沉淀消失,即E.
故答案为:①B; ②A;③D;④C;⑤E;
(4)根据实验①②,说明与水反应时钠比镁剧烈,即钠的金属性比镁强.根据③④,说明与同浓度的盐酸反应,铝比镁剧烈,即铝的金属性比镁强.⑤说明氢氧化铝既能与酸反应,又能与碱反应,即氢氧化铝既有酸性又有碱性,因此铝既有金属性又有非金属性.由以上分析第三周期,金属元素的金属性由强到弱的顺序是:Na>Mg>Al,即同周期从左到右元素的金属性逐渐减弱.故答案为;同周期从左到右元素的金属性逐渐减弱;
(5)Mg与沸水发生微弱反应,Al与水不反应,与冷水都不反应,故答案为:不合理;常温下镁和铝几乎不和水发生反应,而和酸反应较明显.

点评 本题把金属元素的性质与实验结合起来,探究同周期元素金属性的递变规律,具有较大的思维容量,能较好地训练学生比较、归纳、分析、思考的能力.题目难度不大.

练习册系列答案
相关题目
7.金属铝和铁在生产生活中有着非常广泛的应用.
(1)性质活泼的铝在空气中能稳定存在的原因是铝常温下与氧气反应,表面形成致密的氧化膜.
(2)写出如图1所示铝热反应的化学方程式2Al+Fe2O3$\frac{\underline{\;高温\;}}{\;}$Al2O3+2Fe.
(3)某研究小组为比较铝和铁的金属性强弱,设计了如图2使用注射器的实验.

步骤如下:
Ⅰ.取150mL规格的注射器2个(甲、乙),洗涤干净后,晾干.
Ⅱ.分别在甲、乙注射器内放入1.0g 细的铁丝和 1.0g薄的铝片(铁丝和铝片均已除去氧化膜),将注射器活塞压至底部,排除空气.
Ⅲ.用甲、乙注射器同时吸取30mL 1.0mol/L的稀盐酸,之后用胶帽密封.
Ⅳ.观察、记录并比较注射器活塞向外移动的速度,以判断铁、铝的活泼性.
实验结果:铁比铝的反应速率还要快.这显然与理论不符.
①结果分析:造成实验结果跟理论不符的主要原因可能是某一实验条件控制有误.请你简要指出:铁丝与铝片的表面积不相同.
②对甲装置的记录显示,从实验开始到2min末,共收集到H2 67.2mL(已进行干燥处理并折算为标准状况),反应前后溶液体积变化忽略不计,该时间段内平均反应速率c(HCl)=0.10mol.L-1.min-1
③对甲和乙实验的记录均显示,开始反应后,产生H2的速率呈现先增大、后减缓的趋势,图3定性表达了该过程.则t1~t2反应速率增大的主要影响因素是反应放热使体系温度升高,t2~t3反应速率逐渐减小的主要影响因素是盐酸浓度降低.
14.某学习小组做以下实验:在溴水中加入足量乙醛溶液,充分反应,溴水褪色.为探究褪色的原因,他们提出了如下三种猜想:
①溴水中的Br2可能与乙醛发生取代反应
②乙醛分子中含有不饱和键,溴水可能与乙醛发生加成反应
③乙醛具有还原性,溴水可能将乙醛氧化为乙酸,Br2转化为HBr
为探究哪一种猜想正确,研究小组提出了如下两种方案:
方案(一):检验褪色后溶液的酸碱性,确定其发生哪类反应
方案(二):测定反应前溴水中Br2的物质的量和反应后 Br-的物质的量,确定其发生哪类反应.
(1)方案(一)是否可行?不可行 (填“可行”或“不可行”);理由是溴水与乙醛发生取代反应和乙醛被溴水氧化都有HBr生成,溶液均呈酸性.
(2)假设测得反应前溴水中Br2的物质的量为a mol,若测得反应后n(Br-)=amol,则说明溴水与乙醛发生了取代反应;若测得反应后n(Br-)=0mol,则说明溴水与乙醛发生了加成反应;若测得反应后n(Br-)=2amol,则说明溴水将乙醛氧化为乙酸
(3)向含Br20.01mol的溴水中加入足量乙醛使其褪色,然后加过量的AgNO3溶液,过滤、洗涤、干燥、称量,得到固体3.76克.已知CH3COOAg易溶于水,通过计算,判断溴水与乙醛发生的反应为③  (填猜想号),溴水与乙醛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CH3CHO+Br2+H2O→CH3COOH+2HBr.
(4)已知柠檬醛的结构简式为,若要检验出其中的碳碳双键,方法是先加足量的银氨溶液使醛基氧化,然后再加入酸性的KMnO4溶液,若酸性KMnO4溶液的紫色褪去,证明有碳碳双键存在.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27-86699610 举报邮箱:58377363@163.com

精英家教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