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目内容
1.(Ⅰ)用纯净的碳酸钙与稀盐酸反应制取二氧化碳气体,请回答:(1)实验过程如图所示,分析判断:EF段化学反应速率最快.
(2)为了减缓上述反应的速率,欲向溶液中加入下列物质,你认为可行的是ACD
A.加入蒸馏水
B.加入浓盐酸
C.加入氯化钠溶液
D.降低反应体系的温度
(Ⅱ)以下是关于化学反应2SO2+O2?2SO3的两个素材:
素材1:某温度和压强下,不同时间点测得密闭体系中三种物质的物质的量浓度:
时间(s) 物质的量浓度(mol/L) 物质 | 0 | 10 | 20 | 30 | 40 | 50 | 60 | 70 |
SO2 | 1 | 0.7 | 0.5 | 0.35 | 0.2 | 0.1 | 0.1 | 0.1 |
O2 | 0.5 | 0.35 | 0.25 | 0.18 | 0.1 | 0.05 | 0.05 | 0.05 |
SO3 | 0 | 0.3 | 0.5 | 0.65 | 0.8 | 0.9 | 0.9 | 0.9 |
压强 转化率 温度 | 0.1MPa | 0.5MPa | 1MPa | 10MPa |
400℃ | 99.2 | 99.6 | 99.7 | 99.9 |
500℃ | 93.5 | 96.9 | 97.8 | 99.3 |
600℃ | 73.7 | 85.8 | 90.0 | 96.4 |
(1)根据素材1中计算20~30s期间,用二氧化硫表示的化学反应平均速率为0.015mol/(L•s).
(2)根据素材2中分析得到,提高该化学反应限度的途径有降低温度、增大压强.
(3)若不考虑化学反应速率因素,仅根据素材2中分析,你认为硫酸厂能够取得最大经济效益需控制的反应条件是400℃、0.1MPa.
分析 (Ⅰ)(1)根据曲线斜率判断反应速率,根据曲线高低判断收集气体的多少;
(2)增大浓度、升高温度、增大接触面积等均可加快反应速率,反之,减小反应物的浓度,反应速率减慢,以此来解答
(II)(1)根据20-30s内二氧化硫的物质的量的变化及v=$\frac{△c}{△t}$来计算;
(2)根据素材2可知,压强越大、温度越低时有利于提高该化学反应限度;
(3)利用素材2来确定合适的温度、压强.
解答 解:(Ⅰ)(1)曲线斜率大小决定反应速率大小,斜率越大,反应速率越快,所以是EF段,故答案为:EF;
(2)A.加入蒸馏水,盐酸浓度减小,反应速率减慢,故A正确;
B.加入浓盐酸,氢离子浓度增大,反应速率加快,故B错误;
C.加入NaCl溶液,氢离子浓度减小,反应速率减慢,故C正确;
D.降低反应体系的温度,反应速率减慢,故D正确.
故答案为:ACD;
(II)(1)由素材1可知,20-30s内二氧化硫的物质的量浓度的变化量为0.5mol/L-0.35mol/L=0.15mol/L,
则二氧化硫表示的化学反应的平均速率为$\frac{0.15mol/L}{10s}$=0.015 mol•L-1•s-1,
故答案为:0.015 mol•L-1•s-1;
(2)由素材2可知,压强越大、温度越低时有利于提高该化学反应限度,但温度太低时反应速率较慢,
故答案为;增大压强或在一定范围内降低温度;
(3)不考虑化学反应速率因素,结合素材2可知,根据经济型原则,400℃,0.1MPa时,二氧化硫的转化率为99.2%,已经很高了,再升高温度、增大压强,二氧化硫的转化率增加幅度不大;
故答案为:温度为400℃,压强为0.1MPa.
点评 本题考查化学反应速率及化学平衡图象,注重对图象的分析,明确图象中纵横坐标及点、线、面的意义是解答本题的关键,难度不大.
A. | 升高温度可使该反应的逆反应速率降低 | |
B. | 反应达到平衡后,NO的反应速率保持恒定 | |
C. | 使用高效催化剂只能提高正反应速率,对逆反应速率无影响 | |
D. | 单位时间内消耗CO和CO2的物质的量相等时,反应达到平衡 |
①单位时间内断裂n mol H-H键的同时形成2n mol H-I键
②单位时间内生成n molI2的同时生成2n molHI
③2v正(H2)=v逆(HI)
④HI分子数不再改变
⑤混合气体颜色不再改变
⑥混合气体压强不再改变.
A. | ②④⑤⑥ | B. | ②③④⑤ | C. | ①③④⑤ | D. | 全部 |
A. | 12gC所具有的能量一定高于28gCO所具有的能量 | |
B. | 56gCO和32gO2所具有的总能量大于44gCO2所具有的总能量 | |
C. | 12gC和32gO2所具有的总能量大于44gCO2所具有的总能量 | |
D. | 将一定质量的碳燃烧,生成CO2比生成CO时放出的热量多 |
A. | 锌为负极,锌发生氧化反应 | |
B. | 铜为正极 | |
C. | 负极发生还原反应,正极发生氧化反应 | |
D. | 外电路电子流入的一极为正极,电子流出的一极为负极 |
A. | Na2O | B. | Ba(OH) 2 | C. | H2SO4 | D. | Na2O2 |
编号 | 电极材料 | 电解质溶液 | 电流计指针偏转方向 |
① | Mg Al | 稀盐酸 | 偏向Al |
② | Al Cu | 稀盐酸 | 偏向Cu |
③ | Al 石墨 | 稀盐酸 | 偏向石墨 |
④ | Mg Al | NaOH溶液 | 偏向Mg |
⑤ | Al Cu | 浓硝酸 | 偏向Al |
(1)实验①、②的Al所作的电极分别是d(填序号)
a.负极,负极 b.正极,正极
c.负极,正极 d.正极,负极
(2)写出实验③中的电极反应式:铝电极:2Al-6e-═2Al3+,石墨电极:6H++6e-═3H2↑.
(3)对比实验①和②,以及①和④中的电流计指针偏转方向,总结在原电池中电极作正极还是负极受哪些因素影响两个电极的相对活泼性;电解质溶液的酸碱性
(4)解释实验⑤中,电流计指针偏向铝的原因Al钝化作正极,铜易失电子作负极,所以电流计指针偏向铝.
A. | 丁烷与丁烯 | B. | 乙醇与乙醚 | ||
C. | 丙醛与丙酮 | D. | 2,2-二甲基丙烷与新戊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