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目内容
16.(1)苯和溴的取代反应的实验装置如图所示,其中A为具支试管改制成的反应容器,在其下端开了一小孔,塞好石棉绒,再加入少量铁屑.请写下列空白:
①试管C中苯的作用是:吸收Br2蒸汽反应开始后,观察D和E两试管,看到的现象为:D管中变红,E管中出现浅黄色沉淀.
②反应2~3min后,在B中的NaOH溶液里可观察到的现象是底层出现油状液体.
③在上述整套装置中,能防倒吸的装置有F(填字母).
(2)实验室制备硝基苯的主要步骤如下:
a.配制一定比例的浓H2SO4与浓HNO3的混合酸,加入反应器中;
b.向室温下的混合酸中逐滴加入一定量的苯,充分振荡,混合均匀;
c.在55℃~60℃下发生反应,直至反应结束;
d.除去混合酸后,粗产品依次用蒸馏水和5% NaOH溶液洗涤,最后再用蒸馏水洗涤;
e.将用无水CaCl2干燥后的粗硝基苯进行蒸馏,得到纯净硝基苯.
请填写下列空白:
①配制一定比例的浓H2SO4和浓HNO3的混合酸时,操作的注意事项是:先将浓硝酸注入容器中,再慢慢注入浓硫酸,并及时搅拌和冷却.
②步骤d中洗涤、分离粗硝基苯应使用的仪器是分液漏斗.
③步骤d中粗产品用5% NaOH溶液洗涤的目的是除去粗产品中残留的酸.
分析 (1)溴苯中的溴易挥发,非极性分子的溶质易溶于非极性分子的溶剂,据此分析苯的作用;该反应中有溴化氢生成,溴化氢溶于水得到氢溴酸,氢溴酸能使石蕊试液变红色;氢溴酸能和硝酸银反应生成淡黄色沉淀溴化银;
(2)溴苯是有机物,不溶于氢氧化钠溶于,且密度大于氢氧化钠溶液;
(3)倒置漏斗或球形干燥管能防止溶液倒吸;
(4)①浓硫酸与浓硝酸混合放出大量的热,配制混酸应将浓硫酸中注入浓硝酸中,及时搅拌、冷却,防止溅出伤人;
②分离互不相溶的液态,采取分液操作,需要用分液漏斗;
③制备硝基苯时要用到硫酸、硝酸,可以用5% NaOH溶液洗涤.
解答 解:(1)溴苯中的溴易挥发,溴和四氯化碳都是非极性分子,根据相似相溶原理知,溴易溶于四氯化碳,所以四氯化碳的作用是吸收溴蒸汽;该反应中有溴化氢生成,溴化氢溶于水得到氢溴酸,氢溴酸是酸性物质,能使石蕊试液变红色;氢溴酸能和硝酸银反应生成淡黄色沉淀溴化银,所以观察D和E两试管,看到的现象是D管中变红,E管中出现浅黄色沉淀,
故答案为:吸收Br2蒸汽;D管中变红,E管中出现浅黄色沉淀;
(2)溴苯是有机物,氢氧化钠溶液是无机物,所以溴苯和氢氧化钠溶液不互溶,且溴苯的密度大于水的密度,所以在B中的氢氧化钠溶液里可观察到的现象是底层出现油状液体,
故答案为:底层出现油状液体;
(3)当两端压力发生压力变化时,液体会产生倒吸现象,因为倒置的漏斗下口很大,液体上升很小的高度就有很大的体积,上升的液体的本身的压力即可低偿压力的不均衡.因此由于上部还有空气隔离,液体不会倒吸入上端的细管道,所以具有防倒吸作用的仪器有F,故答案为:F;
(4)①浓硫酸与浓硝酸混合放出大量的热,配制混酸操作注意事项是:先将浓硝酸注入容器中,再慢慢注入浓硫酸,并及时搅拌和冷却,
故答案为:先将浓硝酸注入容器中,再慢慢注入浓硫酸,并及时搅拌和冷却;
②硝基苯是油状液体,与水不互溶,分离互不相溶的液态,采取分液操作,需要用分液漏斗,故答案为:分液漏斗;
③反应得到粗产品中有残留的硝酸及硫酸,用氢氧化钠溶液洗涤除去粗产品中残留的酸,故答案为:除去粗产品中残留的酸.
点评 本题考查了苯的取代反应实验,考查的知识点有反应方程式的书写、产物的判断、蒸汽的成分及性质,综合性较强,难度中等,注意苯能和液溴发生取代反应,和溴水不反应.
A. | 可发生加成和取代反应 | |
B. | 分子式为C7H6O5 | |
C. | 分子中含有2种官能团 | |
D. | 在水溶液中羧基和羟基均能电离出H+ |
A | B | C |
①属于烃类,相对分子质量为84 ②完全燃烧的产物中 n(CO2):n(H2O)=1:1 ③不能使溴的四氯化碳溶液褪色 ④一氯代物只有两种结构 | ①0.2mol B完全燃烧,只生成35.2g CO2和18g H2O ②经测定,0.1mol B的质量为7.4g ③在浓硫酸,加热条件下,可到两种能使溴水褪色的有机产物(不考虑顺反异构) | 2属于烃的含氧衍生物 ②分子比例模型为: |
(1)A的结构简式为(或);
(2)B的分子式是C4H10O;B在加热,Cu存在下与O2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其反应类型为:氧化反应.
(3)X为B的同类别的同分异构体,且X分子中有2种不同位置的氢原子.X在浓硫酸,加热条件下,可生成Y,Y能使溴水褪色.写出生成Y的化学方程式:$→_{△}^{浓硫酸}$+H2O;
(4)C在一定条件下,反应可以得到一种新型的高分子生物降解材料(PLA),写出生成PLA的化学方程式:n$\stackrel{催化剂}{→}$.
A. | [Cr(H2O)6]Cl3 | B. | [Cr(H2O)4Cl2]Cl•2H2O | ||
C. | [Cr(H2O)5Cl]Cl2•H2O | D. | [Cr(H2O)3Cl3]•3H2O |
A. | 苯与浓溴水反应(Fe作催化剂)制溴苯 | |
B. | 乙醇、冰醋酸、稀硫酸共热制乙酸乙酯 | |
C. | 氯乙烯加聚后的生成物使酸性KMnO4溶液褪色 | |
D. | 甲酸甲酯能使新制Cu(OH)2在加热条件下产生红色沉淀 |
A. | 乙酸钠 | B. | 纤维素 | C. | 油脂 | D. | 蛋白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