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目内容

7.实验室制得的乙炔中常混有H2S、PH3等杂质气体.如图是两学生设计的实验装置,用来测定电石样品中CaC2的纯度,右边的反应装置相同而左边的气体发生装置则不同,分别如Ⅰ和Ⅱ所示.

(1)A瓶中的液体可以从酸性KMnO4溶液和CuSO4溶液中选择,应该选择CuSO4溶液,它的作用是除去乙炔中混有的H2S和PH3气体_.
(2)写出实验室制取乙炔的化学方程式CaC2+2H2O→Ca(OH)2+C2H2↑.
(3)装置Ⅰ的主要缺点是少量乙炔会从长颈漏斗中逸出,引起实验误差,且不易控制水的添加量.装置Ⅱ的主要缺点是反应产生的泡沫会堵塞导管;
若选用Ⅱ装置来完成实验,则应采取的措施是给试管导管口处塞上一团棉花.
(4)若称取a g 电石,反应完全后,测得B处溴水增重bg,则CaC2的纯度为$\frac{32b}{13a}$×100%.

分析 碳化钙和水发生CaC2+2H2O→Ca(OH)2+C2H2↑,因常混有H2S、PH3,可用硫酸铜除去杂质气体,除杂后的乙炔用溴水吸收,根据溴水增重可知生成乙炔的质量,则可知的CaC2质量,进而计算纯度,实验时,因生成氢氧化钙而形成泡沫,注意防止堵塞,装置Ⅰ中使用长颈漏斗来加水,气体容易从长颈漏斗逸出,而且不能随意控制加水的量,以此解答该题.

解答 解:(1)瓶中的液体的作用是除去乙炔中H2S、PH3等杂质气体,可以选用CuSO4溶液,由于酸性高锰酸钾溶液能与乙炔反应生成二氧化碳,所以不能选酸性高锰酸钾溶液;
故答案为:CuSO4溶液; 除去乙炔中混有的H2S和PH3气体;
(2)碳化钙和水反应生成氢氧化钙和乙炔,反应的方程式为CaC2+2H2O→Ca(OH)2+C2H2↑,故答案为:CaC2+2H2O→Ca(OH)2+C2H2↑;
(3)I装置中使用长颈漏斗来加水,气体容易从长颈漏斗逸出,而且不能随意控制加水的量;CaC2与水反应剧烈,产生大量泡沫易堵塞导管;在装置的导管口加上一团棉花,可以防止堵塞导管,
故答案为:少量乙炔会从长颈漏斗中逸出,引起实验误差,且不易控制水的添加量;反应产生的泡沫会堵塞导管;给试管导管口处塞上一团棉花;
(4)B处溴水吸收的是乙炔,测得B处溴水增重b g,则乙炔的质量为bg,设参加反应的碳化钙为xg,
CaC2+2H2O=C2H2↑+Ca(OH)2
64        26
xg         bg
$\frac{64}{xg}$=$\frac{26}{bg}$,则x=$\frac{32b}{13}$,
则CaC2的纯度为:$\frac{\frac{32b}{13}}{a}$×100%=$\frac{32b}{13a}$×100%;
故答案为:$\frac{32b}{13a}$×100%.

点评 本题考查物质含量的测定,为高频考点,侧重于学生的分析能力、实验能力和计算能力的考查,注意把握实验的原理以及操作方法,把握实验的合理性和可行性的评价,题目难度中等.

练习册系列答案
相关题目
12.氢氧化铜是一种常用试剂.如:利用新制氢氧化铜验证乙醛的还原性.
(1)新制氢氧化铜悬浊液的配制:在试管里加入10%的氢氧化钠溶液2mL,滴入2%的硫酸铜溶液4~6滴,振荡.这样操作的目的是确保NaOH过量.
(2)下面是某研究性学习小组开展的探究性学习活动:
提出问题:对“乙醛与新制氢氧化铜悬浊液反应生成的红色沉淀是Cu2O”提出质疑,他们认为红色沉淀不一定是氧化亚铜.为了确定红色沉淀的成分,进行了如下探究:
提出猜想:红色沉淀可能是Cu或Cu2O或Cu与Cu2O的混合物.
查阅资料:①氧化亚铜属于碱性氧化物;②+1价的铜离子在酸性条件下易发生自身氧化还原反应;③在空气中灼烧氧化亚铜生成氧化铜.
设计方案:
方案1:取该红色沉淀于足量的稀硝酸中,观察溶液颜色变化;
方案2:取该红色沉淀溶于足量的稀硝酸中,观察是否有残渣;
方案3:称取该红色沉淀ag,在空气中充分灼烧至完全变黑,并在干燥器里冷却,再称量,反复多次,直到固体恒重,称得质量为bg,比较a、b的大小;
方案4:取红色沉淀放于大试管里,加入酸化的硝酸银溶液,观察是否有银白色的银析出.
你认为合理的方案是方案3.
(3)质量分数为11.6%的某饱和一元醛水溶液5g,跟足量新制的Cu(OH)2悬浊液反应,生成Cu2O1.44g.这种醛是丙醛,结构简式为CH3CH2CHO.它与足量新制Cu(OH)2悬浊液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CH3CH2CHO+2Cu(OH)2+NaOH$\stackrel{△}{→}$CH3CH2COONa+Cu2O↓+3H2O.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27-86699610 举报邮箱:58377363@163.com

精英家教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