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目内容
4.下列过程:①豆科植物根瘤菌将N2转化为氮肥,②雷雨时雨水中存在微量硝酸,③工业上将N2合成氨,④用氨氧化制硝酸,属于固氮的是( )A. | 仅①②③ | B. | 仅②③④ | C. | 仅①③④ | D. | ①②③④ |
分析 氮的固定是指:将空气中游离态的氮转化为含氮化合物的过程.游离态是指氮气单质.氮的固定有:人工固氮和天然固氮.人工固氮最典型事例是工业合成氨.天然固氮包括自然固氮和生物固氮.自然固氮典型事例是闪电能使空气里的氮气转化为一氧化氮.生物固氮典型事例是豆科植物中寄生有根瘤菌,它含有氮酶,能使空气里的氮气转化为氨.
解答 解:氮的固定是将空气中游离态的氮转化为含氮化合物的过程.
①豆科植物根瘤菌将N2转化为氮肥,是将空气中游离态的氮转化为含氮化合物的过程,属于生物固氮,故①正确;
②雷雨时雨水中存在微量硝酸,N2+O2═2NO,4NO+3O2+2H2O=4HNO3将氮气单质变为化合物中的氮元素,属于大气固氮,故②正确;
③工业上将N2合成氨,N2→NH3,氮气是单质,是游离态的氮,转变为化合态NH3,符合氮的固定定义,属于人工固氮,故③正确;
④用氨氧化制硝酸,显然是含氮化合物之间的相互转化,不符合氮的固定定义,故④错误;
故选A.
点评 本题主要考查氮的固定,依据氮的固定是将空气中游离态的氮转化为含氮化合物的过程即可解答,题目难度不大.
练习册系列答案
相关题目
15.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 | 棉花、羊毛及合成纤维完全燃烧都只生成二氧化碳和水 | |
B. | 淀粉、油脂、蛋白质都能发生水解反应,都属于天然有机高分子化合物 | |
C. | 蛋白质遇饱和硫酸铵溶液产生的沉淀能重新溶于水 | |
D. | 苯和乙烯都能使溴水褪色,均与溴发生加成反应 |
12.四种短周期主族元素W、X、Y、Z的原子序数依次增大,其原子的最外层电子数之和为19,W和X元素原子内质子数之比为1:2,X2+和Z-的电子数之差为8.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
A. | W与Y通过离子键形成离子化合物 | |
B. | 元素原子半径从大到小的顺序是X>Y>Z | |
C. | YZ4分子中Y、Z原子通过共价键结合且最外层均达到8电子结构 | |
D. | X、Y、Z元素最高价氧化物对应的水化物中酸性最强的是Z |
19.用NA表示阿佛加德罗常数,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
A. | 标准状态下的辛烷22.4L完全燃烧产生CO2分子数为8NA | |
B. | 18克水所含的电子数为10NA | |
C. | 46克NO2和46克N2O4中所含原子数均为3NA | |
D. | 1L2molL的Mg(NO3)2溶液中含NO3个数为4NA |
9.下列物质的鉴别方法不正确的是( )
A. | 用氢氧化钠溶液鉴别MgCl2溶液和AlCl3溶液 | |
B. | 利用丁达尔效应鉴别Fe(OH)3胶体和FeCl3溶液 | |
C. | 用品红试液鉴别SO2和CO2两种气体 | |
D. | 用焰色反应鉴别NaCl、KCl和Na2SO4 |
16.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 | 油脂有油和脂肪之分,但都属于酯 | |
B. | 糖类、油脂、蛋白质都能发生水解反应 | |
C. | 糖类、油脂、蛋白质都是高分子化合物 | |
D. | 糖类、油脂、蛋白质都是由C、H、O三种元素组成 |
13.下列化学用语书写正确的是( )
A. | 次氯酸的电离方程式:HClO?H++ClO- | |
B. | 铝溶于烧碱溶液的离子方程式:Al+2OH-═AlO2-+H2↑ | |
C. | 电解精炼铜的阴极反应式:Cu-2e-═Cu2+ | |
D. | 已知中和热为57.3 kJ•mol-1,稀硫酸与氢氧化钠稀溶液反应的热化学方程式:H2SO4 (aq)+2NaOH (aq)═Na2SO4 (aq)+2H2O ( l )△H=+114.6 kJ•mol-1 |
14.为确定某溶液的离子组成,进行如下实验:
①测定溶液的pH,溶液显强碱性.
②取少量溶液加入稀盐酸至溶液呈酸性,产生无刺激性、能使澄清石灰水变浑浊的气体.
③在上述②溶液中再滴加Ba(NO3)2溶液,产生白色沉淀.
④取③中上层清液继续滴加Ba(NO3)2溶液至无沉淀时,再滴加AgNO3溶液,产生白色沉淀.
根据实验以上推测正确的是( )
①测定溶液的pH,溶液显强碱性.
②取少量溶液加入稀盐酸至溶液呈酸性,产生无刺激性、能使澄清石灰水变浑浊的气体.
③在上述②溶液中再滴加Ba(NO3)2溶液,产生白色沉淀.
④取③中上层清液继续滴加Ba(NO3)2溶液至无沉淀时,再滴加AgNO3溶液,产生白色沉淀.
根据实验以上推测正确的是( )
A. | 一定有SO32-离子 | B. | 不一定有CO32-离子 | ||
C. | 不能确定Cl-离子是否存在 | D. | 不能确定HCO3-离子是否存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