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目内容
11.A、B、C、D是原子序数依次增大的同一短同期元素,A、B是金属元素,C、D是非金属元素.(1)A、B各自的最高价氧化物对应的水化物可以反应生成盐和水,该反应的离子方程式为Al(OH)3+OH-=AlO2-+2H2O.
(2)A与C可形成化合物A2C,该化合物的电子式为.
(3)C的低价氧化物通入D单质的水溶液中,发生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SO2+Cl2+2H2O=H2SO4+2HCl.
(4)A、B、C、D四种元素简单离子的离子半径由大到小的顺序是(用离子符号表示):S2->Cl->Na+>Al3+.
(5)四种元素中金属性最强的(填元素符号)Na;非金属性最强的Cl.
分析 (1)短周期中含有金属元素和非金属元素的周期是2、3周期,氢氧化铝是两性氢氧化物;
(2)硫化钠是钠离子和硫离子之间通过离子键形成的离子化合物;
(3)氯气具有氧化性,能将二氧化硫氧化为硫酸;
(4)微粒半径大小的比较方法:电子层越多半径越大,核外电子数一样时,质子数越多半径越小,反之越大;
(5)同周期元素,从左到右,失电子能力逐渐减弱,金属性逐渐减弱;
解答 解:(1)同一短周期含有金属元素和非金属元素的周期是2、3周期,A、B各自的最高价氧化物对应的水化物可以反应生成盐和水,所以A是金属钠,B是金属铝,氢氧化钠和氢氧化铝的反应为:Al(OH)3+OH-=AlO2-+2H2O,
故答案为:Al(OH)3+OH-=AlO2-+2H2O;
(2)Na与C可形成化合物Na2C,所以C显-2价,在该周期中,所以C是S碳元素,硫化钠是离子化合物,电子式为:,
故答案为:;
(3)C是S碳元素,则D是Cl,S的低价氧化物是二氧化硫,通入Cl2的水溶液中,发生氧化还原反应,其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SO2+Cl2+2H2O=H2SO4+2HCl,
故答案为:SO2+Cl2+2H2O=H2SO4+2HCl;
(4)硫离子和氯离子电子层数多,钠离子和铝离子电子层数少,电子层越多半径越大,核外电子数一样时,质子数越多半径越小,反之越大,即S2->Cl->Na+>Al3+,
故答案为:S2->Cl->Na+>Al3+;
(5)同周期元素,从左到右,失电子能力逐渐减弱,金属性逐渐减弱,所以金属性最强的是Na,非金属性最强的是Cl,
故答案为:Na;Cl;
点评 本题是一道考查元素周期律的综合知识题目,可以根据所学知识进行回答,难度较大,综合性较强.
练习册系列答案
相关题目
2.元素周期表是学习化学的重要工具.下图是元素周期表中的一格,以下对该图信息的解读中,不正确的是( )
A. | 该元素的三种核素质子数均为6 | B. | 该元素原子最外层有4个电子 | ||
C. | 该元素的相对原子质量为12.01 | D. | 该元素的原子核外有三个电子层 |
19.下列现象与氢键有关的是( )
①NH3的熔、沸点比PH3的高
②乙醇、乙酸可以和水以任意比互溶
③冰的密度比液态水的密度小
④尿素 的熔、沸点比醋酸的高.
⑤晶体熔点的高低:>
⑥水分子高温下很稳定.
①NH3的熔、沸点比PH3的高
②乙醇、乙酸可以和水以任意比互溶
③冰的密度比液态水的密度小
④尿素 的熔、沸点比醋酸的高.
⑤晶体熔点的高低:>
⑥水分子高温下很稳定.
A. | ①②③④⑤⑥ | B. | ①②③④⑤ | C. | ①②③④ | D. | ①②③ |
6.下列实验的操作和所用的试剂都正确的是( )
A. | 要鉴别己烯中是否混有少量甲苯,应先加足量溴水,然后再加入酸性高锰酸钾溶液 | |
B. | 配制浓硫酸和浓硝酸的混酸时,将浓硝酸沿壁缓缓倒入到浓硫酸中 | |
C. | 制硝基苯时,将盛有混合液的试管直接在酒精灯火焰上加热 | |
D. | 除去溴苯中少量的溴,可以加水后分液 |
16.在其他条件不变时,只改变某一条件,化学反应aA(g)+B(g)?cC(g)的平衡的变化图象如图(图中p表示压强,T表示温度,n表示物质的量,α表示平衡转化率),据此分析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 | 在图象反应Ⅰ中,说明正反应为吸热反应 | |
B. | 在图象反应Ⅰ中,若p1>p2,则此反应的△S>0 | |
C. | 在图象反应Ⅱ中,说明该正反应为吸热反应 | |
D. | 在图象反应Ⅲ中,若T1>T2,则该反应能自发进行 |
3.已知下表所示数据:
某学生实验室制取乙酸乙酯的主要步骤如下:
①在30mL的大试管A中按体积比2:3:3配制浓硫酸、乙醇和乙酸的混合溶液.
②按如图连接好装置(装置气密性良好),用小火均匀加热装有混合液的大试管 5~10 min.
③待试管B收集到一定量产物后停止加热,撤出试管B并用力振荡,然后静置待分层.
④分离出乙酸乙酯层,洗涤、干燥.
请根据题目要求回答下列问题:
(1)配制该混合液的主要操作步骤为在一个30 mL的大试管中注入3 mL乙醇,再分别缓缓加入2 mL浓硫酸、3mL 乙酸(乙醇和浓硫酸的加入顺序不可互换),边加边振荡试管使之混合均匀.
(2)导管不能插入到Na2CO3溶液中的原因是防止倒吸回流现象的发生.
(3)步骤②中需要小火均匀加热,其主要原因是反应物乙醇、乙酸的沸点较低,若用大火加热,反应物随产物蒸出而大量损失,而且温度过高可能发生更多的副反应.
(4)指出步骤③所观察到的现象:试管B中的液体分成上下两层,上层无色,下层为红色液体,振荡后下层液体的红色变浅;
(5)充分振荡试管,然后静置,待液体分层后,分液得到的上层液体即为乙酸乙酯.分离出乙酸乙酯层后,可以用用B洗涤.
A.乙醇 B.饱和食盐水
C.碳酸钠溶液 D.NaOH溶液.
物质 | 熔点(℃) | 沸点(℃) | 密度(g•cm-3) |
乙醇 | -117.3 | 78.5 | 0.79 |
乙酸 | 16.6 | 117.9 | 1.05 |
乙酸乙酯 | -83.6 | 77.5 | 0.90 |
浓硫酸 | 338.0 | 1.84 |
①在30mL的大试管A中按体积比2:3:3配制浓硫酸、乙醇和乙酸的混合溶液.
②按如图连接好装置(装置气密性良好),用小火均匀加热装有混合液的大试管 5~10 min.
③待试管B收集到一定量产物后停止加热,撤出试管B并用力振荡,然后静置待分层.
④分离出乙酸乙酯层,洗涤、干燥.
请根据题目要求回答下列问题:
(1)配制该混合液的主要操作步骤为在一个30 mL的大试管中注入3 mL乙醇,再分别缓缓加入2 mL浓硫酸、3mL 乙酸(乙醇和浓硫酸的加入顺序不可互换),边加边振荡试管使之混合均匀.
(2)导管不能插入到Na2CO3溶液中的原因是防止倒吸回流现象的发生.
(3)步骤②中需要小火均匀加热,其主要原因是反应物乙醇、乙酸的沸点较低,若用大火加热,反应物随产物蒸出而大量损失,而且温度过高可能发生更多的副反应.
(4)指出步骤③所观察到的现象:试管B中的液体分成上下两层,上层无色,下层为红色液体,振荡后下层液体的红色变浅;
(5)充分振荡试管,然后静置,待液体分层后,分液得到的上层液体即为乙酸乙酯.分离出乙酸乙酯层后,可以用用B洗涤.
A.乙醇 B.饱和食盐水
C.碳酸钠溶液 D.NaOH溶液.
20.把amolH2和bmolC2H4混合,在一定条件下使他们一部分发生反应生成wmol C2H6,将反应后所得的混合气体完全燃烧,消耗O2的物质的量为( )
A. | a+3b | B. | $\frac{a}{2}$+3b | C. | $\frac{a}{2}$+3b+$\frac{7w}{2}$ | D. | $\frac{a}{2}$+3b-$\frac{7w}{2}$ |
1.下列关于乙烯和聚乙烯的叙述中正确的是( )
A. | 二者都能使溴的四氯化碳溶液褪色 | B. | 二者互为同系物 | ||
C. | 二者实验式相同 | D. | 聚乙烯是乙烯的缩聚产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