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目内容
17.甲醇是重要的化工原料,又可称为燃料.利用合成气(主要成分为CO、CO2和H2)在催化剂的作用下合成甲醇,发生的主反应如下:①CO(g)+H2(g)═CH3OH(g)△H1
②CO2(g)+H2(g)═CH3OH(g)+H2O(g)△H2
③CO2(g)+H2(g)═CO(g)+H2O(g)△H3
回答下列问题:
化学键 | H-H | C-O | C$\stackrel{←}{=}$O | H-O | C-H |
E/(kJ.mol-1) | 436 | 343 | 1076 | 465 | 413 |
由此计算△H1=-99kJ.mol-1,已知△H2=-58kJ.mol-1,则△H3=+41kJ.mol-1
(2)反应①的化学平衡常数K的表达式为K=$\frac{c(CH{\;}_{3}OH)}{c(CO)×c{\;}^{2}(H{\;}_{2})}$;图1中能正确反映平衡常数K随温度变化关系的曲线为a(填曲线标记字母),其判断理由是反应①正反应为放热反应,平衡常数随温度升高而减小.
(3)合成气的组成$\frac{n({H}_{2})}{n(CO+C{O}_{2})}$=2.60时体系中的CO平衡转化率(a)与温度和压强的关系如图2所示.CO平衡转化率a(CO)值随温度升高而减小(填“增大”或“减小”),其原因是反应①正反应为放热反应,升高温度,平衡向逆反应方向移动,平衡体系中CO的量增大,反应③为吸热反应,升高温度,平衡向正反应方向移动,又使平衡体系中CO的增大,总结果,随温度升高,CO的转化率减小.
分析 (1)反应热=反应物总键能-生成物总键能;根据盖斯定律:反应②-反应①=反应③,反应热也进行相应的计算;
(2)化学平衡常数指可逆反应得到平衡时,各生成物浓度的化学计量数次幂的乘积除以各反应物浓度的化学计量数次幂的乘积所得的比值;
化学平衡常数只受温度影响,根据温度对平衡移动的影响,进而判断温度对平衡常数影响;
(3)由图可知,压强一定时,随温度的升高,CO的转化率降低,根据升高温度对反应①、③的影响,进行分析CO转化率变化原因.
解答 解:(1)反应热=反应物总键能-生成物总键能,故△H1=1076kJ.mol-1+2×436kJ.mol-1-(3×413+343+465)kJ.mol-1=-99kJ.mol-1;
根据盖斯定律:反应②-反应①=反应③,故△H3=△H2-△H1=-58kJ.mol-1-(-99kJ.mol-1)=+41kJ.mol-1,
故答案为:-99;+41;
(2)反应①CO(g)+2H2(g)?CH3OH(g)的平衡常数表达式K=$\frac{c(CH{\;}_{3}OH)}{c(CO)×c{\;}^{2}(H{\;}_{2})}$;
反应①正反应为放热反应,升高温度,平衡向逆反应方向移动,平衡常数减小,曲线a正确反映平衡常数K随温度变化关系,
故答案为:K=$\frac{c(CH{\;}_{3}OH)}{c(CO)×c{\;}^{2}(H{\;}_{2})}$;a;反应①正反应为放热反应,平衡常数随温度升高而减小;
(3)由图可知,压强一定时,随温度的升高,CO的转化率减小,反应①正反应为放热反应,升高温度,平衡向逆反应方向移动,平衡体系中CO的量增大,反应③为吸热反应,升高温度,平衡向正反应方向移动,又使平衡体系中CO的增大,总结果,随温度升高,CO的转化率减小;
故答案为:减小;反应①正反应为放热反应,升高温度,平衡向逆反应方向移动,平衡体系中CO的量增大,反应③为吸热反应,升高温度,平衡向正反应方向移动,又使平衡体系中CO的增大,总结果,随温度升高,CO的转化率减小.
点评 本题考查反应热有关计算、平衡常数及其影响因素、化学平衡的影响因素、化学平衡图象综合应用等,侧重考查学生分析计算能力,需要学生具备扎实的基础,难度中等.
A. | 某烷烃的名称为2,2,4,4-四甲基-3,3,5-三乙基己烷 | |
B. | 分子中只存在羧基、羟基两种官能团 | |
C. | PETG的结构简式为:合成PETG的单体有4种 | |
D. | 化合物在酸性条件下水解,所得溶液加碱后加热有NH3生成 |
①Al2O3 ②(NH4)2CO3 ③甘氨酸()④ ⑤葡萄糖⑥蛋白质.
A. | ①③⑤ | B. | ②④⑥ | C. | ②③④ | D. | ①⑤⑥ |
选项 | 甲 | 乙 |
A | 物质的粒子数 | 阿伏加德罗常数 |
B | 标况下气体的体积 | 标况下气体摩尔体积 |
C | 固体的体积 | 固体的密度 |
D | 溶液的物质的量浓度 | 溶液的体积 |
A. | Mg(OH)2+2 HCL═Mg CL2+2 H2O | B. | 2 NaOH+H2SO4═Na2SO4+2 H2O | ||
C. | Ba(OH)2+H2SO4═BaSO4+2 H2O | D. | 2 HCL+Cu(OH)2═CuCL2+2 H2O |
A. | 15.5 g | B. | 15.0 g | C. | 14.5 g | D. | 16.0 g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