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目内容
6.下列化学变化中,需要加入还原剂才能实现的是( )A. | C→CO2 | B. | CO→CO2 | C. | CuO→Cu | D. | H2SO4→BaSO4 |
分析 需要加入还原剂才能实现,则选项中氧化剂在反应中元素的化合价降低,以此来解答.
解答 解:A.C元素化合价升高,被氧化,应加入氧化剂,故A错误;
B.C元素化合价升高,被氧化,应加入氧化剂,故B错误;
C.Cu元素的化合价降低,需要加还原剂实现,故C正确;
D.反应过程没有元素化合价的变化,不是氧化还原反应,不需要加入还原剂,故D错误.
故选C.
点评 本题考查氧化还原反应,为高考高频考点,把握反应中元素的化合价变化为解答的关键,侧重氧化剂、还原剂反应的考查,题目难度不大.
练习册系列答案
相关题目
16.某溶液中含有NH4+、SO32-、SiO32-、Br一、CO32-、.Na+,向该溶液中通入过量的Cl2,下列判断正确的是( )
①反应前后,溶液中离子浓度基本保持不变的有NH、Na+
②有胶状物质生成
③有气体产生
④溶液颜色发生变化
⑤溶液中共发生了3个氧化还原反应.
①反应前后,溶液中离子浓度基本保持不变的有NH、Na+
②有胶状物质生成
③有气体产生
④溶液颜色发生变化
⑤溶液中共发生了3个氧化还原反应.
A. | ①⑦③④ | B. | ①③③④⑤ | C. | ①③④⑤ | D. | ②④⑤ |
17.下列关于物质分类的说法正确的是( )
A. | 根据原子最外层电子数的多少可将元素分为金属元素和非金属元素 | |
B. | 根据酸分子中含有的氢原子个数可将酸分为一元酸、二元酸、三元酸等 | |
C. | 汽油、漂白粉、水玻璃、王水均为混合物 | |
D. | 纯碱、熟石灰、醋酸、食盐水均为电解质 |
14.根据2KMnO4+5H2O2+3H2SO4→2MnSO4+K2SO4+8H2O+5O2↑,可以判断( )
A. | 氧化性:H2O2>KMnO4 | B. | 还原性:KMnO4>O2 | ||
C. | 氧化性:KMnO4>O2 | D. | 还原性:H2SO4>K2SO4 |
1.配制下列溶液时常需加人少量括号内的物质.其中不是为了抑制离子水解的是( )
A. | FeSO4(Fe) | B. | SnCl2(HCl) | C. | FeCl3(HCl) | D. | NaAlO2(NaOH) |
6.在体积为1L的密闭容器中,进行如下可逆反应:CO2(g)+H2(g)?CO(g)+H2O(g),化学平衡常数(K)与温度(T)的关系如下表:
请回答下列问题:
(1)该可逆反应化学平衡常数的表达式K=$\frac{c(CO)•c({H}_{2}O)}{c(C{O}_{2})•c({H}_{2})}$.
(2)升高温度,化学平衡向正反应方向(填“正反应方向”或“逆反应方向”)移动.
(3)能判断该反应达到化学平衡状态的依据是BC.
A.容器中的压强不变
B.H2的质量分数保持不变
C.两个C=O键断裂的同时有两个H-O键断裂
D.K不变
E.c(CO2)=c(CO)
(4)某温度下,平衡浓度符合下列关系:c(CO2)•c(H2)=c(CO)•c(H2O),此时的温度为850℃;在此温度下,若该容器中含有1mol CO2、1.2mol H2、0.75mol CO、1.5molH2O(g),则此时反应所处的状态为向正反应方向进行中(填“向正反应方向进行中”、“向逆反应方向进行中”或“平衡状态”).
(5)在850℃下,将1.5mol CO2、1.0mol H2混合于该1L的密闭容器中,在该温度下达到平衡时,H2的转化率为60%.
t(℃) | 700 | 800 | 850 | 1000 | 1200 |
K | 0.6 | 0.9 | 1.0 | 1.7 | 2.6 |
(1)该可逆反应化学平衡常数的表达式K=$\frac{c(CO)•c({H}_{2}O)}{c(C{O}_{2})•c({H}_{2})}$.
(2)升高温度,化学平衡向正反应方向(填“正反应方向”或“逆反应方向”)移动.
(3)能判断该反应达到化学平衡状态的依据是BC.
A.容器中的压强不变
B.H2的质量分数保持不变
C.两个C=O键断裂的同时有两个H-O键断裂
D.K不变
E.c(CO2)=c(CO)
(4)某温度下,平衡浓度符合下列关系:c(CO2)•c(H2)=c(CO)•c(H2O),此时的温度为850℃;在此温度下,若该容器中含有1mol CO2、1.2mol H2、0.75mol CO、1.5molH2O(g),则此时反应所处的状态为向正反应方向进行中(填“向正反应方向进行中”、“向逆反应方向进行中”或“平衡状态”).
(5)在850℃下,将1.5mol CO2、1.0mol H2混合于该1L的密闭容器中,在该温度下达到平衡时,H2的转化率为60%.
3.A、B、C、D、E、F是元素周期表前四周期中的常见元素,原子序数依次增大,相关信息如下表:
(1)A、B、C元素的第一电离能由大到小的顺序为N>O>C(用元素符号表示).F的基态原子核外电子排布式为1s22s22p63s23p63d104s1.
(2)AE2是一种常用的溶剂,是非极性(填“极性”或“非极性”)分子,分子中σ键与π键个数比为1:1.
(3)写出D与NaOH溶液反应的离子方程式2Al+2OH-+2H2O=2AlO2-+3H2↑.DB形成的晶体与金刚石类似,它属
于原子晶体.B的最简单氢化物容易液化,理由是NH3分子之间存在氢键
(4)已知F的晶体结构如图甲所示,又知F的密度为9.00g•cm-3,则晶胞边长为$\root{3}{\frac{256}{9{N}_{A}}}$cm;FEC4常作电镀液,其中EC${\;}_{4}^{2-}$的空间构型是正四面体,其中E原子的杂化轨道类型是sp3.
(5)F的一种氯化物晶胞体结构如图乙所示,该氯化物的化学式是CuCl.
元素 | 相关信息 |
A | 可形成自然界硬度最大的单质 |
B | 与A元素同周期,核外有三个未成对电子 |
C | 最外层电子数是其电子层数的3倍 |
D | 第一电离能至第四电离能分别是I1=578KJ/mol,I2=1817KJ/mol,I3=2745KJ/mol, I4=11575KJ/mol |
E | 常温常压下,E的单质是固体,其氧化物是形成酸雨的主要物质 |
F | F的一种同位素的质量数为63,中子数为34 |
(2)AE2是一种常用的溶剂,是非极性(填“极性”或“非极性”)分子,分子中σ键与π键个数比为1:1.
(3)写出D与NaOH溶液反应的离子方程式2Al+2OH-+2H2O=2AlO2-+3H2↑.DB形成的晶体与金刚石类似,它属
于原子晶体.B的最简单氢化物容易液化,理由是NH3分子之间存在氢键
(4)已知F的晶体结构如图甲所示,又知F的密度为9.00g•cm-3,则晶胞边长为$\root{3}{\frac{256}{9{N}_{A}}}$cm;FEC4常作电镀液,其中EC${\;}_{4}^{2-}$的空间构型是正四面体,其中E原子的杂化轨道类型是sp3.
(5)F的一种氯化物晶胞体结构如图乙所示,该氯化物的化学式是CuCl.
4.完全燃烧96g炭放出热量3134.4kJ,以下热化学方程式正确的是( )
A. | C(s)+O2(g)=CO2(g)△H=+391.8kJ/mol | B. | C(s)+$\frac{1}{2}$O2(g)=CO(g)△H=-391.8kJ/mol | ||
C. | C(s)+O2(g)=CO2(g)△H=-391.8kJ/mol | D. | C(s)+$\frac{1}{2}$O2(g)=CO(g)△H=+391.8kJ/mol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