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目内容
18.化合物I(C11H12O3)是制备液晶材料的中间体之一,能发生银镜反应.已知:
①A的核磁共振氢谱表明其只有一种化学环境的氢;
②R-CH═CH2$→_{②H_{2}O_{2}/OH-}^{①B_{2}H_{4}}$R-CH2CH2OH;
③化合物F的苯环上的一氯代物只有两种;
④
回答下列问题:
(1)B的化学名称为2-甲基丙烯.
(2)加热条件下,D中加入新制Cu(OH)2悬浊液后发生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
(3)I的结构简式为.
(4)I的同系物J比I的相对分子质量小14,J的同分异构体中能同时满足如下条件:①苯环上只有2个取代基;②既能发生银镜反应,又能和饱和NaHCO3溶液反应放出CO2.J的同分异构体共有18(不考虑立体异构)种.
(5)由甲苯和E经如下步骤可合成反应②所选用的试剂为氢氧化钠溶液,L的结构简式为.
分析 A的分子式为C4H9Cl,核磁共振氢谱表明其只有一种化学环境的氢,则A为(CH3)3CCl,在氢氧化钠醇溶液、加热条件下发生消去反应生成B为CH2=C(CH3)2,B发生信息2中的反应生成C为(CH3)2CHCH2OH,C发生催化氧化生成D为(CH3)2CHCHO,D再与氢氧化铜反应,酸化得到E为(CH3)2CHCOOH.
F的分子式为C7H8O,苯环上的一氯代物只有两种,应含有2个不同的侧链且处于对位,则F为,F与氯气在光照条件下发生取代反应生成G为,G在氢氧化钠水溶液发生水解反应,酸化得到H,由于同一个碳原子上连有两个羟基不稳定,易脱水形成羰基,故H为,H与E发生酯化反应生成I,其分子中含有醛基和酯基,故I为,据此解答.
解答 解:A的分子式为C4H9Cl,核磁共振氢谱表明其只有一种化学环境的氢,则A为(CH3)3CCl,在氢氧化钠醇溶液、加热条件下发生消去反应生成B为CH2=C(CH3)2,B发生信息2中的反应生成C为(CH3)2CHCH2OH,C发生催化氧化生成D为(CH3)2CHCHO,D再与氢氧化铜反应,酸化得到E为(CH3)2CHCOOH.
F的分子式为C7H8O,苯环上的一氯代物只有两种,应含有2个不同的侧链且处于对位,则F为,F与氯气在光照条件下发生取代反应生成G为,G在氢氧化钠水溶液发生水解反应,酸化得到H,由于同一个碳原子上连有两个羟基不稳定,易脱水形成羰基,故H为,H与E发生酯化反应生成I,其分子中含有醛基和酯基,故I为,
(1)B为CH2=C(CH3)2,B的化学名称为2-甲基丙烯,
故答案为:2-甲基丙烯;.
(2)D结构简式为(CH3)2CH2CHO,加热条件下,D中加入新制Cu(OH)2悬浊液后发生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
故答案为:;
(3)根据上面的分析可知,I为,
故答案为:;
(4)I()的同系物J比I相对分子质量小14,J比I少一个-CH2-原子团,J的同分异构体中能同时满足如下条件:①苯环上只有两个取代基;②既能发生银镜反应,又能与饱和NaHCO3溶液反应放出CO2,则J的同分异构体含有-CHO、-COOH,结合①可知2个不同的取代基处于对位,侧链为-CHO、-CH2CH2COOH,侧链为-CH2CHO、-CH2COOH,侧链为-CH2CH2CHO、-COOH,侧链为-CHO、-CH(CH3)COOH,侧链为-CH(CH3)CHO、-COOH,侧链为-CH3、-CH(CHO)COOH,对应的结构简式为:(每种结构都有邻位和对位的),故符合条件的同分异构体有18种,
故答案为:18;
(5)E为(CH3)2CHCOOH,由甲苯和E经如下步骤可合成,可以将甲苯在光照条件下与氯气发生取代反应生成K为,K再在氢氧化钠溶液中加热,得L为,L再与E在浓硫酸作用下发生酯化反应得,所以反应②所选用的试剂为氢氧化钠水溶液,L的结构简式为,
故答案为:氢氧化钠溶液;;
点评 本题考查有机物推断,侧重考查学生分析推断能力,以A、F结合题给信息为突破口采用正向分析的方法进行推断,结合反应条件判断有机物结构,难点是同分异构体种类判断,题目难度中等.
A. | CuCl2 | B. | FeCl2 | C. | SiCl4 | D. | AlCl3 |
A. | 分子中所有原子共平面 | B. | 碳氧原子之间含有1个α键和1个π键 | ||
C. | 分子中既含单键又含双键 | D. | 分子中既含极性键又含非极性键 |
A. | 需要加热方能发生的反应一定是吸热反应 | |
B. | 在稀溶液中:H+(aq)+OH-(aq)═H2O(l)△H=-57.3 kJ/mol,含0.5 mol H2SO4的浓硫酸与含1 mol NaOH的溶液混合,放出的热量大于57.3 kJ | |
C. | 等量H2在O2中完全燃烧生成H2O(g)与生成H2O(l),前者放出的热量多 | |
D. | 在101 kPa时,1mol碳燃烧所放出的热量为碳的燃烧热 |
A. | 浓硝酸 | B. | 稀硝酸 | C. | 浓硫酸 | D. | 稀盐酸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