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目内容

3.现有七种元素,其中A、B、C、D、E为短周期主族元素,F、G为第四周期元素,它们的原子序数依次增大.请根据下列相关信息,回答问题.
A元素的核外电子数和电子层数相等
B元素原子的核外p电子数比s电子数少1
C原子的第一至第四电离能如下:
I1=738kJ•mol-1 I2=1 451kJ•mol-1 I3=7 733kJ•mol-1 I4=10 540kJ•mol-1
D原子核外所有p轨道全满或半满
E元素的主族序数与周期数的差为4
F是前四周期中电负性最小的元素
G在周期表的第七列
(1)已知BA5为离子化合物,写出其电子式:
(2)B元素基态原子中能量最高的电子,其电子云在空间有3个方向,原子轨道呈纺锤形.
(3)某同学根据上述信息,推断C基态原子的核外电子排布图为
该同学所画的电子排布图违背了泡利原理.
(4)G位于ⅦB族d区,该元素的核外电子排布式为[Ar]3d54s2
(5)检验F元素的方法是焰色反应,请用原子结构的知识解释产生此现象的原因:当基态原子的电子吸收能量后,电子会跃迁到较高能级,变成激发态原子.电子从较高能量的激发态跃迁到较低能量的激发态或基态时,将以光的形式释放能量.

分析 A、B、C、D、E为短周期主族元素,F、G为第四周期元素,它们的原子序数依次增大,
A元素的核外电子数和电子层数相等,A为H元素;
B元素原子的核外p电子数比s电子数少1,B有2个电子层,为1s22s22p3,故B为N元素;
由C原子的第一至第四电离能数据可知,第三电离能剧增,故C表现+2价,处于ⅡA族,原子序数大于N元素,故C为Mg元素;
D处于第三周期,D原子核外所有p轨道全满或半满,最外层排布为3s23p3,故D为P元素;
E处于第三周期,E元素的主族序数与周期数的差为4,E处于第ⅦA族,故E为Cl元素;
F是前四周期中电负性最小的元素,F为第四周期元素,故F为K元素,
G在第四周期周期表的第7列,G为Mn元素.

解答 解:A、B、C、D、E为短周期主族元素,F、G为第四周期元素,它们的原子序数依次增大,
A元素的核外电子数和电子层数相等,A为H元素;
B元素原子的核外p电子数比s电子数少1,B有2个电子层,为1s22s22p3,故B为N元素;
由C原子的第一至第四电离能数据可知,第三电离能剧增,故C表现+2价,处于ⅡA族,原子序数大于N元素,故C为Mg元素;
D处于第三周期,D原子核外所有p轨道全满或半满,最外层排布为3s23p3,故D为P元素;
E处于第三周期,E元素的主族序数与周期数的差为4,E处于第ⅦA族,故E为Cl元素;
F是前四周期中电负性最小的元素,F为第四周期元素,故F为K元素,
G在第四周期周期表的第7列,G为Mn元素.
(1)NH5为离子化合物,是由NH4+与H-两种粒构成,电子式为,故答案为:
(2)B为N元素,核外电子排布式为1s2ns2np3,基态原子中能量最高的电子,处于2p能级,有3个电子,其电子云在空间有3个方向,原子轨道呈纺锤形,
故答案为:3;纺锤;
(3)某同学根据上述信息,推断C基态原子的核外电子排布为,该同学所画的电子排布图中3s能级,2个电子自旋方向相同,违背了泡利原理,
故答案为:泡利原理;
(4)G为Mn元素,是25号元素,位于第四周期第ⅦB族,最后填充的为d电子,为d区元素,电子排布式为[Ar]3d54s2
故答案为:ⅦB;d;[Ar]3d54s2
(5)F为K元素,检验F元素的方法是焰色反应,产生此现象的原因是当基态原子的电子吸收能量后,电子会跃迁到较高能级,变成激发态原子.电子从较高能量的激发态跃迁到较低能量的激发态或基态时,将以光的形式释放能量,
故答案为:焰色反应;当基态原子的电子吸收能量后,电子会跃迁到较高能级,变成激发态原子.电子从较高能量的激发态跃迁到较低能量的激发态或基态时,将以光的形式释放能量.

点评 本题考查结构性质与位置关系、核外电子排布规律、电子式、杂化轨道理论、元素周期表等,综合性较大,难度中等,推断元素是解题的关键,注意基础知识的掌握.

练习册系列答案
相关题目
14.硫代硫酸钠俗称“海波”,又名“大苏打”,溶液具有弱碱性和较强的还原性,是棉织物漂白后的脱氯剂,定量分析中的还原剂.硫代硫酸钠(Na2S2O3)可由亚硫酸钠和硫粉通过化合反应制得,装置如图(a)所示.
已知:Na2S2O3在酸性溶液中不能稳定存在,有关物质的溶解度曲线如图(b)所示,
(1)Na2S2O3•5H2O的制备:
步骤1:如图连接好装置后,检查A、C装置气密性的操作是关闭K2打开K1,在D中加水淹没导管末端,用热毛巾或双手捂住烧瓶.
步骤2:加入药品,打开K1、关闭K2,加热.装置B、D中的药品可选用下列物质中的ACD.(填编号)
A. NaOH溶液    B.浓H2SO4C.酸性KMnO4溶液    D.饱和NaHCO3溶液
步骤3:C中混合液被气流搅动,反应一段时间后,硫粉的量逐渐减少.当C中溶液的pH接近或不小于7时,打开K2、关闭K1并停止加热;C中溶液要控制pH的原因是硫代硫酸钠在酸性溶液中不稳定.
步骤4:过滤C中的混合液,将滤液经过加热浓缩,趁热过滤,再将滤液冷却结晶、过滤、洗涤、烘干,得到产品.
(2)Na2 S2O3性质的检验:
向足量的新制氯水中滴加少量Na2S2O3溶液,氯水颜色变浅,检查反应后溶液中含有硫酸根,写出该反应的化学方程式Na2 S2O3+4Cl2+5H2O=Na2SO4+H2SO4+8HCl,
(3)常用Na2S2O3溶液测定废水中Ba2+浓度,步骤如下:取废水25.00mL,控制适当的酸度加入足量K2Cr2O7溶液,得BaCrO4沉淀;过滤、洗涤后,用适量稀盐酸溶解.此时CrO2-4全部转化为Cr2O2-7;再加过量KI溶液,充分反应后,加入淀粉溶液作指示剂,用0.010mol•L-1的Na2S2O3溶液进行滴定,反应完全时,消耗Na2S2O3溶液18.00mL.部分反应的离子方程式为:
Cr2O72-+6I-+14H+=3I2+2Cr3++3I2+7H2O
I2+2S2O32-=S4O62-+2I-
则该废水中Ba2+的物质的量浓度为0.0024mol/L.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27-86699610 举报邮箱:58377363@163.com

精英家教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