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目内容
10.二氯化硫(SCl2)熔点-78℃,沸点59℃,密度1.638g/mL,遇水易分解,二氯化硫与三氧化硫作用可生成重要化工试剂亚硫酰氯(SOCl2).以下是氯气与硫合成二氯化硫的实验装置.试回答下列问题:(1)装置A中发生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MnO2+4HCl$\frac{\underline{\;\;△\;\;}}{\;}$MnCl2+Cl2↑+2H2O.
(2)装置C盛放的药品是饱和食盐水.
(3)实验开始前先在D中放一定量的硫粉.加热使硫熔化,然后转动和摇动烧瓶使硫附着在烧瓶内壁形成一薄层表面,这样做的目的是增大反应的接触面积.
(4)实验时,D装置需加热至50-59℃.最好采用水浴加热 方式加热.
(5)F装置中干燥管内所装物质的作用是防止空气中水蒸气进入E中并吸收残留的氯气.
(6)由二氯化硫与SO3作用生成亚硫酰氯的化学方程式为SCl2+SO3=SOCl2+SO2.
(7)在配制一定物质的量浓度的盐酸溶液时,下列操作所配溶液浓度偏低的是D:
A.配制溶液时,容量瓶中有少量水.
B.使用容量瓶配制溶液时,俯视观察溶液凹液面与容量瓶刻度线相切
C.配制好溶液后,容量瓶未塞好,洒出一些溶液.
D.发现溶液液面超过刻度线,用吸管吸出少量水,使液面降至刻度
分析 A用于制备氯气,发生MnO2+2Cl-+4H+ $\frac{\underline{\;\;△\;\;}}{\;}$Mn2++Cl2↑+2H2O,B、C用于除杂,分别除去氯化氢和水,实验开始前先在D中放入一定量的硫粉,加热使硫熔化,然后转动和摇动烧瓶使硫附着在烧瓶内壁表面形成一薄层,可增大硫与氯气的接触面积,利于充分反应,因二氯化硫遇水易分解,F用于防止空气中的水蒸气进入装置,并吸收氯气防止污染环境,结合实验基本操作要求解答该题.
解答 解:A用于制备氯气,发生MnO2+2Cl-+4H+ $\frac{\underline{\;\;△\;\;}}{\;}$Mn2++Cl2↑+2H2O,B、C用于除杂,分别除去氯化氢和水,实验开始前先在D中放入一定量的硫粉,加热使硫熔化,然后转动和摇动烧瓶使硫附着在烧瓶内壁表面形成一薄层,可增大硫与氯气的接触面积,利于充分反应,因二氯化硫遇水易分解,F用于防止空气中的水蒸气进入装置,并吸收氯气防止污染环境,
(1)实验室用浓盐酸与二氧化锰加热制备氯气,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MnO2+4HCl $\frac{\underline{\;\;△\;\;}}{\;}$MnCl2+Cl2↑+2H2O,
故答案为:MnO2 +4HCl $\frac{\underline{\;\;△\;\;}}{\;}$MnCl2+Cl2↑+2H2O;
(2)根据实验原理可知,B中盛放饱和食盐水用于除去氯化氢杂质,故答案为:饱和食盐水;
(3)实验开始前先在D中放入一定量的硫粉,加热使硫熔化,然后转动和摇动烧瓶使硫附着在烧瓶内壁表面形成一薄层,可增大硫与氯气的接触面积,利于充分反应,
故答案为:增大反应的接触面积;
(4)氯气与硫在50~59℃时合成二氯化硫,而用酒精灯直接对烧瓶加热,很难控制温度在50~59℃,所以用水浴加热,故答案为:水浴加热;
(5)因二氯化硫遇水易分解,F中干燥管内所盛物质为碱石灰,用于防止空气中的水蒸气进入装置,并吸收氯气防止污染环境,
故答案为:防止空气中水蒸气进入E中并吸收残留的氯气;
(6)根据元素守恒可知,二氯化硫与SO3作用生成亚硫酰氯的化学方程式为SCl2+SO3=SOCl2+SO2 ,故答案为:SCl2+SO3=SOCl2+SO2;
(7)A.配制溶液时,容量瓶中有少量水,对所配溶液浓度没有影响;
B.使用容量瓶配制溶液时,俯视观察溶液凹液面与容量瓶刻度线相切,使得溶液的体积偏小,则所得溶液浓度偏高;
C.配制好溶液后,容量瓶未塞好,洒出一些溶液,对所配溶液浓度没有影响;
D.发现溶液液面超过刻度线,用吸管吸出少量水,使液面降至刻度,所得溶液浓度偏低,
故选D.
点评 本题考查阅读获取信息的能力、对实验原理理解等,为高频考点,侧重学生的分析、实验能力的考查,是对知识的综合运用,理解实验原理是解题的关键,需要学生具有扎实的基础与综合运用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注意题中信二氯化硫遇水易分解为解答关键,题目难度中等.
A. | Cu+FeSO4═Fe+CuSO4 | B. | 2HCl+Na2SO4═H2SO4+2NaCl | ||
C. | CaCO3+2HCl═CaCl2+CO2↑+H2O | D. | 2Ag+2HCl═2AgCl↓+H2↑ |
A. | CCl4可由CH4制得,可萃取碘水中的碘 | |
B. | 乙酸分子中含有羧基,乙酸的酸性比碳酸弱 | |
C. | 乙醇、乙酸都能发生酯化反应 | |
D. | 只用水就能鉴别苯和四氯化碳 |
A. | Ba2+、OH-、Mg2+、Cl- | B. | Fe2+、SO32-、Cu2+、AlO2- | ||
C. | HCO3-、I-、Cl-、Cu2+ | D. | Fe3+、Cu2+、Cl-、H+、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