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目内容
2.某课外活动小组对甲酸进行了如下的实验,以验证其含有醛基,并考察其化学性质,首先做了银镜反应.(1)在甲酸进行银镜反应前,必须在其中加入一定量的NaOH(Na2CO3)溶液,因为反应必须在碱性条件下发生.
(2)写出甲酸进行银镜反应的化学方程式HCOOH+2Ag(NH3)2OH $\stackrel{△}{→}$(NH4)2CO3+2Ag↓+2NH3↑+H2O;.
(3)某同学很成功的做了银镜反应,他肯定没有进行的操作BCDEF(写字母).
A.用洁净试管
B.在浓度为2%的NH3•H2O中滴入稍过量的浓度为2%的硝酸银
C.用前几天配制好的银氨溶液
D.在银氨溶液里加入稍过量的甲酸
E.用小火对试管直接加热
F.反应过程中,振荡试管使之充分反应
然后,同学们对甲酸与甲醇进行了酯化反应的研究:
(4)乙装置中长导管A的作用是冷凝回流甲醇,平衡内外大气压强.
(5)写出甲酸和甲醇进行酯化反应的化学方程式HCOOH+CH3OH$?_{加热}^{浓H_{2}SO_{4}}$HCOOCH3+H2O.
(6)选择甲装置还是乙装置好?乙,原因是冷凝效果好,减少了甲醇等有毒物质对大气的污染.
(7)实验过程中选用的药品及试剂有:浓H2SO4、甲醇、甲酸还有、两种必备用品.
(8)一同学用装有饱和氢氧化钠的三颈瓶接收甲酸甲酯,几乎没有收集到产物,请给予合理的解释强碱性条件下,甲酸甲酯水解了.
分析 (1)银镜反应必须在碱性条件下发生;
(2)能发生银镜反应的有机物中必含有醛基,甲酸含有醛基,可以发生银镜反应;
(3)依据银镜反应的实验操作和注意问题分析:银镜反应的条件是在碱性条件下发生的,是在新制的银氨溶液中加入少量需要检验的有机物,水浴加热,生成银镜现象,反应过程中不能震荡,试管要洁净;银氨溶液需要新制,制备方法是想硝酸银溶液中加入氨水,生成沉淀,继续加入到沉淀恰好溶解得到银氨溶液;
(4)依据酯化反应的反应历程是羧酸脱羟基,醇脱氢来书写方程式;
(5)依据酯化反应的反应历程是羧酸脱羟基,醇脱氢来书写方程式;
(6)根据甲醇有毒、易挥发;
(7)根据乙酸乙酯的制备原理来解答;
(8)酯在碱性条件下水解生成酸盐和醇;
解答 解:(1)银镜反应的条件是在碱性条件下发生,在甲酸进行银镜反应前,必须在其中加入一定量的碱,可以加
NaOH(Na2CO3)溶液;
故答案为:NaOH(Na2CO3)溶液;反应必须在碱性条件下发生;
(2)甲酸含有醛基,能发生银镜反应,方程式为:HCOOH+2Ag(NH3)2OH $\stackrel{△}{→}$(NH4)2CO3+2Ag↓+2NH3↑+H2O,故答案为:HCOOH+2Ag(NH3)2OH $\stackrel{△}{→}$(NH4)2CO3+2Ag↓+2NH3↑+H2O;
(3)银镜反应的条件是在碱性条件下发生的,是在新制的银氨溶液中加入少量需要检验的有机物,水浴加热,生成银镜现象,反应过程中不能震荡,试管要洁净,银氨溶液需要新制,制备方法是想硝酸银溶液中加入氨水,生成沉淀,继续加入到沉淀恰好溶解得到银氨溶液,所以成功的做了银镜反应,
A、用洁净试管使银析出均匀,故A需要;
B、在浓度为2%的NH3•H2O中滴入稍过量的浓度为2%的硝酸银,滴加试剂顺序错误,需碱过量,故B不需要;
C、久置的银氨溶液会析出氮化银、亚氨基化银等爆炸性沉淀物,易反应危险.故C不需要;
D、银镜反应需要反应的条件是碱性条件,故D不需要;
E、为得到均匀的银镜,需要用水浴加热,故E不需要;
F、为得到均匀银镜,反应过程不能震荡,故F不需要;
故答案为:BCDEF;
(4)乙装置中长导管A的作用是冷凝回流甲醇,平衡内外大气压强,
故答案为:冷凝回流甲醇,平衡内外大气压强;
(5)甲酸和甲醇进行酯化反应的历程是羧酸脱羟基,醇脱氢,化学方程式为:HCOOH+CH3OH$?_{加热}^{浓H_{2}SO_{4}}$HCOOCH3+H2O;故答案为:HCOOH+CH3OH$?_{加热}^{浓H_{2}SO_{4}}$HCOOCH3+H2O;
(6)甲醇有毒、易挥发,需要密封装置中进行,所以选择乙,冷凝效果好,减少了甲醇等有毒物质对大气的污染,
故答案为:乙;冷凝效果好,减少了甲醇等有毒物质对大气的污染;
(7)甲酸和甲醇沸点低,易挥发,需用碎瓷片(沸石),为了降低了甲酸甲酯的溶解度,同时还能除去混有的甲醇和甲酸,需用饱和碳酸钠溶液,
故答案为:饱和碳酸钠溶液;碎瓷片(沸石);
(8)用装有饱和氢氧化钠的三颈瓶接收甲酸甲酯,几乎没有收集到产物,是因为甲酸甲酯在NaOH溶液中发生水解,生成甲酸钠和甲醇,得不到酯,
故答案为:强碱性条件下,甲酸甲酯水解了;
点评 本题主要考查了有机物性质,涉及实验操作的步骤、注意问题、试剂选择、反应现象、装置的分析,注意醛基的检验必须在碱性条件下进行,难度中等.
A. | 分子式为C25H20 | |
B. | 所有的碳原子不可能都在同一平面上 | |
C. | 所有原子一定在同一平面上 | |
D. | 此物质属于芳香烃类物质 |
A. | 标准状况下,22.4L Cl2溶于水,转移的电子数目小于 NA | |
B. | 常温常压下,18 g H2O中含有的原子总数为3 NA | |
C. | 0.1 moI•L-1的CH3COOH溶液中所含的离子和分子总数为0.1NA | |
D. | 乙烯和聚乙烯组成的14 g混合物中原子总数为3 NA |
Ⅰ.若在装置A中选用浓硫酸和亚硫酸钠固体制取SO2气体(根据需要可以加热),并通过装置B完成表中所设计实验,请填写表中空白:
B中棉花的位置 | ① | ② | ③ | ④ |
所蘸试剂 | 石蕊试液 | 品红溶液 | 淀粉和碘 水混合液 | 氢硫酸 |
现象 | a | b | 褪色 | 浅黄色 |
体现SO2的性质 | c | d | e | f |
(1)P中所盛试剂为浓硫酸.
(2)反应开始后,观察到②处有棕黄色物质产生,写出②处发生反应的离子方程式Cl2+2I-=2Cl-+I2;①处包有的某固体物质可能是b.
a.MnO2 b.KMnO4c.KCl d.Cu
(3)在整个实验过程中,在③处能观察到的现象为先变红后褪色.
(4)反应较长时间后,②处棕黄色褪去,生成无色的IO3-,写出该反应的离子方程式:5Cl2+I2+6H2O=12H++2IO3-+10Cl-.
(5)Ⅰ.Ⅱ两实验中尾气均可采用NaOH溶液吸收.(填化学式)
选项 | 实验操作 | 实验现象 | 结论 |
A | 向盛有Fe(NO3)2溶液的试管中加入0.1mol•L-1硫酸溶液 | 试管口出现红棕色气体 | 溶液中NO3-被Fe2+还原为NO2 |
B | H2S通入CuSO4溶液中 | 溶液中出现黑色沉淀 | 酸性:H2S>H2SO4溶液 |
C | 在CuSO4溶液中加入KI溶液,再加入苯,振荡、静置 | 有白色沉淀生成,苯层呈紫红色 | 白色沉淀可能为CuI |
D | 将一小块钠投入到CuSO4溶液中 | 有无色无味的气体放出,且出现蓝色沉淀 | 氧化性:H+>Cu2+ |
A. | A | B. | B | C. | C | D. | D |
①CH4(g)+4NO2(g)═4NO(g)+CO2(g)+2H2O(g)△H=-574kJ•mol-1
②CH4(g)+4NO(g)═2N2(g)+CO2(g)+2H2O(g)△H=-1 160kJ•mol-1
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 | CH4(g)+2NO2(g)═N2(g)+CO2(g)+2H2O(l)△H=-867 kJ•mol-1 | |
B. | CH4催化还原NOx为N2的过程中,若x=1.6,则转移电子3.2 mol | |
C. | 若0.2 mol CH4还原NO2至N2,在上述条件下放出的热量为173.4 kJ | |
D. | 若用标准状况下4.48 L CH4还原NO2至N2,整个过程中转移电子3.2 mol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