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目内容
【题目】某实验小组同学利用下图装置对电化学原理进行了一系列探究活动。
(1)甲池为装置_______(填“原电池”或“电解池”)。
(2)甲池反应前,两电极质量相等,一段时间后,两电极质量相差28g,导线中通过_________mol电子。
(3)实验过程中,甲池左侧烧杯中NO3-的浓度_______(填“变大”、“变小”或“不变”)。
(4)其他条件不变,若用U形铜棒代替“盐桥”,工作一段时间后取出铜棒称量,质量___________(填“变大”、“变小”或“不变”)。若乙池中的某盐溶液是足量AgNO3溶液,则乙池中左侧Pt电极反应式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工作一段时间后,若要使乙池溶液恢复原来浓度,可向溶液中加入_____________(填化学式)。
【答案】 原电池 0.2 变大 不变 Ag2O
【解析】试题分析:(1)根据图示,甲池为带盐桥的原电池;(2)根据甲装置总反应 计算两电极质量相差28g时导线中通过电子的物质的量;(3)甲池铜是负极,盐桥中阴离子移向负极;(4)其他条件不变,若用U形铜棒代替“盐桥”,甲池右侧烧杯变为原电池,铜是负极;左侧烧杯变为电解池,左侧烧杯中右边铜棒是阴极;乙池中左侧Pt电极与原电池的正极相连是电解池的阳极。
解析:(1)根据图示,甲池为带盐桥的原电池;(2)甲装置总反应
设参加反应的铜的质量为xg,生成银的质量为ag
64g 216g
x g a g
X=6.4g
所以参加反应的铜的物质的量是0.1mol,转移电子的物质的量是0.2mol;
(3)甲池铜是负极,盐桥中阴离子移向负极,所以甲池左侧烧杯中NO3-的浓度增大;(4)其他条件不变,若用U形铜棒代替“盐桥”,甲池右侧烧杯变为原电池,铜是负极,电极反应为 ;左侧烧杯变为电解池,左侧烧杯中右边铜棒是阴极,电极反应为,所以铜棒质量不变;乙池中左侧Pt电极与原电池的正极相连是电解池的阳极,电极反应为,乙池中又侧Pt电极是阴极,电极反应式是 ,工作一段时间后,若要使乙池溶液恢复原来浓度,可向溶液中加入Ag2O。
【题目】现有常温下pH=2的盐酸甲和pH=2的醋酸溶液乙,请根据下列操作回答问题:
(1)常温下0.lmol/L的CH3COOH溶液加水稀释过程,下列表达式的数据一定增大的是__________
A.c(H+) B.c(H+)/c(CH3COOH) C.c(H+)·c(OH-) D.c(OH-)/c(H+)
(2)取10mL乙溶液,加入等体积水,醋酸的电离平衡___________(填“向左”、“向右”或“不”)移动;另取10mL的乙溶液,加入少量无水醋酸钠固体 (假设加入固体前后,溶液体积保持不变),待固体溶解后,溶液中c(H+)/c(CH3COOH)的比值将___________(填“增大”“ 减小”或“无法确定”)。
(3)取等体积的甲、乙两溶液,分别用等浓度的NaOH稀溶液中和,则消耗的NaOH溶液的体积大小关系为:V(甲)___________V(乙) (填“>”、“ <”或“=”)。
(4)已知25℃时,两种酸的电离平衡常数如下:
化学式 | CH3COOH | H2CO3 | HClO |
电离平衡常数K1 | 1.8×l1-5 | 4.3×l0-7 | 3.0×10-8 |
K2 | - - | 5.6×10-11 | - - |
下列四种离子结合H+能力最强的是___________;
A.HCO3- B.CO32- C.ClO- D.CH3COO-
(5)常温下,取甲溶液稀释100倍,其pH=___________;取99mL甲溶液与lrnLlmol/L的NaOH溶液混合(忽略溶液体积变化),恢复至常温时其pH=______________。
【题目】以反应5H2C2O4+2MnO4-+6H+===10CO2↑+2Mn2++8H2O为例探究“外界条件对化学反应速率的影响”。实验时,分别量取H2C2O4溶液和酸性KMnO4溶液,迅速混合并开始计时,通过测定溶液褪色所需时间来判断反应的快慢。
编号 | H2C2O4溶液 | 酸性KMnO4溶液 | 温度/℃ | ||
浓度/mol·L-1 | 体积/mL | 浓度/mol·L-1 | 体积/mL | ||
① | 0.10 | 2.0 | 0.010 | 4.0 | 25 |
② | 0.20 | 2.0 | 0.010 | 4.0 | 25 |
③ | 0.20 | 2.0 | 0.010 | 4.0 | 50 |
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A. 实验①、②、③所加的H2C2O4溶液均要过量
B. 实验①测得KMnO4溶液的褪色时间为40 s,则这段时间内平均反应速率υ(KMnO4)=2.5×10-4mol·L-1·s-1
C. 若生成a L CO2(标准状况),该反应转移的电子数为aNA/22.4
D. 实验①和②起初反应均很慢,过了一会儿速率突然增大,可能是生成的Mn2+对反应起催化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