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目内容

7.下列实验操作中错误的是(  )
A.试用分液漏斗分液时,应将漏斗颈上的玻璃塞打开
B.蒸馏实验不一定使用温度计
C.用CCl4萃取碘水中的碘
D.过滤(如图)时,可将悬浊液从烧杯直接倒入漏斗中

分析 A.使内外空气相通,保证液体顺利流出;
B.制蒸馏水时,因水的沸点是100℃,即沸腾产生的气体为水蒸气;
C.四氯化碳和水不互溶;
D.需要引流.

解答 解:A.将漏斗上口的玻璃塞打开,使内外空气相通,保证液体顺利流出,故A正确;
B.制蒸馏水时,因水的沸点是100℃,即沸腾产生的气体为水蒸气,故不需温度计,故B正确;
C.四氯化碳和水不互溶,可以用四氯化碳萃取碘水中的碘,故C正确;
D.过滤要用玻璃棒引流,故D错误.
故选D.

点评 本题考查化学实验方案的评价,为高频考点,涉及物质的分离与提纯等,侧重实验基本操作和实验原理的考查,注意装置的作用及实验的操作性、评价性分析,题目难度不大.

练习册系列答案
相关题目
3.红矾钠(重铬酸钠:Na2Cr2O7•2H2O)是重要的基本化工原料,在印染工业、电镀工业和皮革工业中作助剂,在化学工业和制药工业中也用作氧化剂,应用领域十分广泛.
(1)实验室中红矾钠可用铬铁矿(主要成分:FeO•Cr2O3)利用以下过程来制取.

①步骤I中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
4FeO•Cr2O3(s)+8Na2CO3(s)+7O2=8Na2Cro4(s)+2Fe2O3+8CO2该反应的化学平衡常数的表达式为K=$\frac{c(C{O}_{2})^{8}}{c({O}_{2})^{7}}$,在常温下该反应速度极慢,下列措施中能使反应速率增大的是ABC.
A.升高温度       B.通入过量的空气    C.将原料粉碎   D.增加纯碱的用量
②步骤Ⅱ中所得溶液显碱性,其中除含有Na2CrO4外还含有铝、硅元素的化合物,它们的化学式可能是NaA1O2[或NaA1(OH)4]、Na2SiO3
③步骤Ⅲ需将溶液的pH调至7~8并煮沸,其目的是除去A1O-2、SiO32-等杂质.
④步骤Ⅳ中发生反应的离子方程式为:2CrO42-+2H+=Cr2O72-+H2O.
(2)将红矾钠与KCl固体按1:2(物质的量比)混合溶于水后经适当操作可得到K2Cr2O7晶体.请填写表中空格,完成上述过程.(已知:在室温下重铬酸钾溶解度很小,而在升高温度时,其溶解度大大增加).
序号实验步骤简述实验操作(不必叙述如何组装实验装置)
溶解将混合物放入烧杯中,加入热的蒸馏水,充分搅拌直到固体不再溶解.
过滤、干燥得到K2Cr2O7晶体
7.某化学课外兴趣小组为探究铜与浓硫酸的反应,用如图所示的装置进行实验:

请回答下列问题:
(1)B是用来收集实验中产生气体的装置,但未将导管画全,请将装置图补充完整.
(2)实验中他们取6.4g铜片和12mL18mol•L-1浓硫酸放在圆底烧瓶中共热,直到反应停止,最后发现烧瓶中还有铜片剩余,该小组中的同学认为还有一定量的硫酸剩余.
①写出铜与浓硫酸反应的化学方程式:Cu+2H2SO4(浓)$\frac{\underline{\;\;△\;\;}}{\;}$CuSO4+SO2↑+2H2O;;
实验中若有m g铜参加了反应,则有$\frac{m}{64}$mol硫酸被还原,电子转移数目为$\frac{m}{32}$NA
②下列试剂中,能证明反应停止后烧瓶中有硫酸剩余的是D(填写字母编号).
A.硫酸钠溶液      B.氯化钡溶液      C.银粉        D.碳酸钠溶液
③为什么有一定量的硫酸剩余但未能使铜片完全溶解?你认为的原因是稀硫酸不与铜反应.
(3)为了测定消耗硫酸的物质的量,该兴趣小组设计了两个实验方案:
方案一:将装置A产生的气体缓缓通过已称量过的装有碱石灰的干燥管,反应停止后再次称量,两次质量差即是吸收的二氧化硫.
方案二:将装置A产生的气体缓缓通入足量的用硫酸酸化的高锰酸钾溶液,再加入足量的氯化钡溶液,过滤、洗涤、干燥,称得沉淀的质量即是二氧化硫转化为硫酸钡沉淀的质量.
实际上,方案一、二均不可取.
方案一产生的气体中含有水蒸气,使干燥管增重偏大;也可能由于烧瓶中的二氧化硫不能完全排出,使干燥管增重偏小.
方案二:由于高锰酸钾溶液中起酸化作用的硫酸与氯化钡溶液反应,使测定消耗硫酸的物质的量结果偏大.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27-86699610 举报邮箱:58377363@163.com

精英家教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