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目内容
1.有关物质的转化关系如图1.各物质均由短周期元素组成,D、I、K为单质,I为地壳中含量最多的金属,A为淡黄色固体,B为常见的无色液体,F为海水中含量最多的溶质,E为红褐色固体.请回答下列问题:
(1)周期表中,I处在三周期,ⅢA族.
(2)B的电子式为,F的电子式为.
(3)写出反应①的化学方程式:2Na2O2+2H2O═4NaOH+O2↑.
(4)写出反应②的离子方程式:Fe3++3OH-═Fe(OH)3↓.
(5)反应③可用于焊接钢轨,反应的发生是由于I的活泼性比K大.请再设计一个实验比较I、K的活泼性向等量等浓度的稀硫酸中,分别投入相同大小的铝片、铁片,观察产生气泡的速率,铝片反应速率快,证明铝比铁活泼.
(6)为研究K腐蚀的条件和速率,某课外小组学生用金属丝将三根大小相同的K钉分别固定在图2的三个装置中,再放置于玻璃罩里保存一星期后,
下列对实验结束时现象描述错误的是B(填序号)
A.装置Ⅱ左侧的液面会降低
B.将装置Ⅱ中换成32%的浓盐酸不能加快K钉腐蚀速度
C.三个装置中,装置Ⅱ中的K钉腐蚀最严重
D.装置Ⅲ中的K钉几乎没被腐蚀.
分析 各物质均由短周期元素组成,D、I、K为单质,I为地壳中含量最多的金属为Al,A为淡黄色固体为结合流程关系可知为Na2O2,B为常见的无色液体为H2O,F为海水中含量最多的溶质为NaCl,A和B反应是过氧化钠和水反应生成C氢氧化钠和D氧气,E为红褐色固体为Fe(OH)3,则G为铁盐溶液,H为Fe2O3,I+H=J+K为铝热反应,K为Fe,J为Al2O3;
(1)I为Al在周期表这第三周期第ⅢA族;
(2)B为水属于共价化合物,F为氯化钠属于离子化合物,据此书写电子式;
(3)反应①是过氧化钠和水反应生成氢氧化钠和氧气的反应;
(4)反应②是氢氧根离子结合铁离子生成氢氧化铁沉淀的过程;
(5)反应③为铝热反应可用于焊接钢轨,反应的发生是由于I的活泼性比K大,实验验证可以用金属活泼性判断依据设计,如与酸反应剧烈程度分析判断;
(6)装置甲中铁钉和铁丝连接,盐酸易挥发,铁钉腐蚀化学腐蚀;
装置乙中盐酸易挥发,铁钉和铜丝连接易形成电化腐蚀;
装置丙中浓硫酸是难挥发性酸,则铜与硫酸不接触,即二者不发生化学反应.
解答 解:各物质均由短周期元素组成,D、I、K为单质,I为地壳中含量最多的金属为Al,A为淡黄色固体为结合流程关系可知为Na2O2,B为常见的无色液体为H2O,F为海水中含量最多的溶质为NaCl,A和B反应是过氧化钠和水反应生成C氢氧化钠和D氧气,E为红褐色固体为Fe(OH)3,则G为铁盐溶液,H为Fe2O3,I+H=J+K为铝热反应,K为Fe,J为Al2O3;
(1)I为Al在周期表位于第三周期第ⅢA族,故答案为:三;ⅢA;
(2)B为水属于共价化合物,电子式为:,F为氯化钠属于离子化合物,据此书写电子式为:,
故答案为:;;
(3)反应①是过氧化钠和水反应生成氢氧化钠和氧气的反应,化学方程式为:2Na2O2+2H2O═4NaOH+O2↑,故答案为:2Na2O2+2H2O═4NaOH+O2↑;
(4)反应②是氢氧根离子结合铁离子生成氢氧化铁沉淀的过程,反应的离子方程式为:Fe3++3OH-═Fe(OH)3↓,故答案为:Fe3++3OH-═Fe(OH)3↓;
(5)反应③为铝热反应可用于焊接钢轨,反应的发生是由于I的活泼性比K大,实验验证可以用金属活泼性判断依据设计,如与酸反应剧烈程度分析判断,向等量等浓度的稀硫酸中,分别投入相同大小的铝片、铁片,观察产生气泡的速率,铝片反应速率快,证明铝比铁活泼;
故答案为:向等量等浓度的稀硫酸中,分别投入相同大小的铝片、铁片,观察产生气泡的速率,铝片反应速率快,证明铝比铁活泼;
(6)A、装置甲中铁钉和铜丝连接,盐酸易挥发,铁钉腐蚀发生电化腐蚀中的析氢腐蚀,铁和盐酸反应生成氢气,左侧的液面一定会下降,故A正确;
B、装置乙中盐酸易挥发,铁钉和铜丝连接易形成电化腐蚀,铁钉做原电池负极加快腐蚀,将装置Ⅱ中换成32%的浓盐酸,挥发出氯化氢多,铁钉表面盐酸浓度最大,反应速率加快,能加快K钉腐蚀速度,故B错误;
C、装置甲中铁钉和铁丝连接,盐酸易挥发,铁钉腐蚀化学腐蚀,装置乙中盐酸易挥发,铁钉和铜丝连接易形成电化腐蚀,铁钉被腐蚀,铜丝被保护,装置丙中浓硫酸是难挥发性酸,则铜与硫酸不接触,即二者不发生化学反应,装置Ⅱ中的K钉腐蚀最严重,故C正确;
D、装置丙中浓硫酸是难挥发性酸,则铜与硫酸不接触,即二者不发生化学反应,装置Ⅲ中的K钉几乎没被腐蚀,故D正确;
故选:B.
点评 本题考查无机物的推断,金属的电化腐蚀和防护的原理分析,明确淡黄色物质及与水反应生成氧气,原电池原理的掌握是解答本题的关键,并注意化学用语的规范应用,题目难度中等
A. | 用A表示的反应速率是0.4mol•L-1•min-1 | |
B. | 分别用B、C、D表示的反应速率其比值为3:2:1 | |
C. | 在2min末的反应速率,用B表示是0.3mol•L-1•min-1 | |
D. | 在2min内用B表示的反应速率的值是逐渐减小的,用C表示的反应速率的值是逐渐增大的 |
A. | 室温下,21.0g乙烯和丁烯的混合气体中含有的碳原子数目为1.5NA | |
B. | 标准状况下,2.24LCl2与过量的稀NaOH 溶液反应,转移电子总数为0.2NA | |
C. | 0.1mol•L-1的NH4NO3溶液中氮原子数为0.2NA | |
D. | 标准状况下,22.4L苯中C-H键数为6NA |
A. | 铜电极上发生还原反应 | |
B. | 电池工作时,铜电极附近会出现蓝色 | |
C. | 锌片失去的电子通过番茄汁流向铜电极 | |
D. | 工作一段时间后,两极质量均减轻 |
A. | 阴影部分面积表示H2物质的量浓度的减少 | |
B. | 反应达到限度时,H2、I2、HI的物质的量浓度比一定为1:1:2 | |
C. | 当容器中密度保持不变时,说明反应一定达到平衡状态 | |
D. | 若0~10s内,HI的平均速率为0.01mol/(L•s),10s时H2余1.9mol,则容器体积V为2L |
A. | 新戊烷 | B. | 乙醛 | C. | 三硝基甲苯 | D. | 四氯乙烯 |
(1)实验桌上备有烧杯(大、小两个烧杯)、泡沫塑料、泡沫塑料板、胶头滴管、环形玻璃棒、0.5mol•L-1 盐酸、0.55mol•L-1NaOH溶液,尚缺少的实验玻璃用品是量筒、温度计.
实 验 用 品 | 溶 液 温 度 | 中和热△H | |||
t1 | t2 | ||||
① | 50mL0.55mol.L-1NaOH | 50mL.0.5mol.L-1Cl | 20℃ | 23.3℃ | |
② | 50mL0.55mol.L-1NaOH | 50mL.0.5mol.L-1HCl | 20℃ | 23.5℃ |
已知:Q=Cm(t2-t1),反应后溶液的比热容C为4.18KJ•℃-1•Kg-1,各物质的密度均为1g•cm-3.计算完成表格.△H=-56.8kJ/mol
(3)某研究小组将V1 mL 1.0mol/L HCl溶液和V2 mL未知浓度的NaOH溶液混合均匀后测量并记录溶液温度,实验结果如图所示(实验中始终保持V1+V2=50mL).回答下列问题:
研究小组做该实验时环境温度低于(填“高于”、“低于”或“等于”)22℃,此反应所用NaOH溶液的浓度应为1.5mol/L.
(二)通过化学计算间接获得
(1)已知拆开1mol的H-H键、I-I、H-I键分别需要吸收的能量为436kJ、153kJ、299kJ.则反应H2(g)+I2(g)=2HI(g)的反应热△H=-9 kJ•mol-1
(2)已知:2H2(g)+O2(g)=2H2O (l)△H=-571.6kJ•mol-1H2(g)+1/2O2(g)=H2O(g)△H=-241.8kJ•mol-1
根据上述反应确定:H2燃烧热为285.8kJ•mol-1.
A. | 常温下1L 0.1 mol•L-1 NH4NO3溶液中的氮原子数为0.2NA | |
B. | 含1mol H2SO4的浓硫酸和足量的锌完全反应,转移的电子数为2NA | |
C. | 标准状况下2.24L己烷分子中含有1.9NA对共用电子 | |
D. | 以Mg、Al为电极,NaOH溶液为电解质溶液的原电池中,导线上流过NA个电子,则正极放出H2的体积为11.2L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