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目内容
【题目】用0.1032molL﹣1 HCl溶液滴定未知浓度的NaOH溶液,
(1)某同学按下列步骤进行实验:①取一锥形瓶,用待测NaOH溶液润洗两次; ②在锥形瓶中加入25.00 mL待测NaOH溶液;③加入几滴石蕊试剂做指示剂;④取一支酸式滴定管,洗涤干净; ⑤直接往酸式滴定管中注入标准酸溶液,进行滴定; ⑥两眼注视着滴定管内盐酸溶液液面下降,直至滴定终点. 其中所述操作有错误的序号为
(2)取用25.00 mL待测NaOH溶液应用以下(选填:“甲”、“乙”)装置,若取用NaOH溶液开始平视读数、结束时俯视读数,会导致所测氢氧化钠溶液浓度(填“偏大““偏小“或“不变“)
(3)若滴定开始前滴定管尖嘴中有一气泡,滴定结束后气泡消失, 则会导致所测氢氧化钠溶液浓度(填“偏大““偏小“或“不变“)
(4)若平行实验三次,记录的数据如下表
滴定次数 | 待测溶液的体积(/mL) | 标准HCl溶液的体积 | |
滴定前读数(/mL) | 滴定后读数(/mL) | ||
1 | 25.00 | 1.02 | 21.04 |
2 | 25.00 | 2.00 | 22.98 |
3 | 25.00 | 0.20 | 20.18 |
试计算待测NaOH溶液的物质的量浓度(列出计算过程).
【答案】
(1)①③⑤⑥
(2)乙;偏大
(3)偏大
(4)解:三次滴定耗酸体积分别为20.02mL,20.98mL,19.98mL,其中第二次误差较大,取第一次与第三次平均值为20.00mL,c(NaOH)= =0.08256mol/L;
答:NaOH溶液的物质的量浓度为0.08256mol/L
【解析】解:(1)①锥形瓶装待测液时不能润洗,所以不能用待测NaOH溶液润锥形瓶,故①错误;②锥形瓶用于盛装一定体积的待测液,故②正确;③用石蕊作指示剂,变色不明显,故③错误;④取一支酸式滴定管,洗涤干净,故④正确;⑤酸式滴定管要用标准酸溶液润洗三次,不能直接往酸式滴定管中注入标准酸溶液,进行滴定,故⑤错误;⑥两眼应该注视着锥形瓶中溶液颜色变化,故⑥错误; 所以错误的有①③⑤⑥;
所以答案是:①③⑤⑥;(2)碱性溶液盛放在碱式滴定管中,图中甲为酸式滴定管,乙为碱式滴定管,所以盛放在乙中;取用NaOH溶液开始平视读数、结束时俯视读数,则体积偏大,滴定时消耗的标准溶液的体积偏大,所以所测氢氧化钠溶液浓度偏大;
所以答案是:乙;偏大;(3)若滴定开始前滴定管尖嘴中有一气泡,滴定结束后气泡消失,则消耗的标准溶液的体积偏大,由c(待测)= 可知,所测氢氧化钠溶液浓度偏大;
所以答案是:偏大;
【考点精析】关于本题考查的酸碱中和滴定,需要了解中和滴定实验时,用蒸馏水洗过的滴定管先用标准液润洗后再装标准液;先用待测液润洗后在移取液体;滴定管读数时先等一二分钟后再读数;观察锥形瓶中溶液颜色的改变时,先等半分钟颜色不变后即为滴定终点才能得出正确答案.
【题目】研究大气中含硫化合物(主要是SO2和H2S)的转化对环境保护具有重要意义.
(1)SO2的大量排放会引起严重的环境问题是 , 潮湿条件下,写出大气中SO2转化为HSO3﹣的方程式 .
(2)土壤中的微生物可将大气中H2S经两步反应氧化成SO42﹣ , 两步反应的能量变化示意图1如下:
1mol H2S(g)全部氧化成SO42﹣(aq)的热化学方程式为
(3)SO2是工业制硫酸的原料气体之一,一定温度下,向容积为2L的密闭容器中充入一定量的SO2和O2 , 发生反应:2SO2(g)+O2(g)2SO3(g),过程中测定的部分数据见表:
时间/min | n(SO2)/mol | n(O2)/mol |
0 | 0.10 | 0.050 |
4 | 0.050 | 0.025 |
5 | 0.040 | |
8 | 0.020 |
①反应在0~4min内的平均速率为v(SO2)=;
②此温度下该反应的化学平衡常数K= ,
③8min时,维持温度不变,往反应容器中再通入0.020mol SO2(g),0.010mol O2(g),重新达到平衡时混合气体中SO2的百分含量将(填“减小”,“增大”或“不变”).(4)将H2S 和空气的混合气体通入FeCl3、FeCl2、CuCl2的混合溶液中反应回收S,其物质转化如图2所示:
①在温度一定和不补加溶液的条件下,缓慢通入混合气体,并充分搅拌.欲使生成的硫单质中不含CuS,可采取的措施有 .
②一般来说,如果一个反应的平衡常数大于105 , 通常认为反应进行得较完全;相反,如果一个反应的平衡常数小于10﹣5 , 则认为这个反应很难进行.已知常温下各物质的溶度积及电离平衡常数:
CuS:Ksp=6.3×10﹣36;H2S:K a1=1.3×10﹣7 , K a2=7.1×10﹣15 ,
通过计算说明反应CuS(s)+2H+ (aq)=Cu2+(aq)+H2S(aq)进行的程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