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目内容
12.把Ba(OH)2溶液滴入明矾溶液中,是SO42-全部转化为BaSO4沉淀,此时铝元素的主要存在形式是( )A. | 铝离子 | B. | 氢氧化铝 | ||
C. | 四羟基合铝酸根离子 | D. | 铝离子和氢氧化铝 |
分析 明矾的化学式为KAl(SO4)2•12H2O,设明矾为1mol,则溶液中含有1molAl3+,2molSO42-,根据反应:SO42-+Ba2+=BaSO4↓、Al3++4OH-=AlO2-+2H2O判断.
解答 解:明矾的化学式为KAl(SO4)2•12H2O,设明矾为1mol,则溶液中含有1molAl3+,2molSO42-,由反应SO42-+Ba2+=BaSO4↓可知,使SO42-全部转化成BaSO4沉淀,需要2molBa(OH)2,则加入4molOH-,则发生Al3++4OH-=AlO2-+2H2O,所以最后溶液中存在AlO2-(四羟基合铝酸根),
故选C.
点评 本题考查离子方程式的书写,题目难度中等,本题中注意判断使SO42-全部转化成BaSO4沉淀需要Ba(OH)2的物质的量,根据Al3+和OH-物质的量的关系判断反应产物.
练习册系列答案
相关题目
2.下列有关电解质溶液的说法正确的是( )
A. | Na2SO3溶液加水稀释后,pH和KW均减小 | |
B. | 0.1mol•L-1Na2CO3溶液中:c(OH-)=c(H+)+c(HCO3-)+2c(H2CO3) | |
C. | 浓度分别为0.2mol•L-1和0.1mol•L-1的CH3COOH溶液中,c(H+)之比等于2:1 | |
D. | 室温下,PH=12的氨水与PH=2的H2SO4溶液等体积混合后,溶液呈酸性 |
17.对H3O+的说法正确的是( )
A. | O原子采取sp2杂化 | B. | H3O+离子的空间构型为平面三角形 | ||
C. | H3O+离子中存在配位键 | D. | H3O+离子中存在非极性键 |
4.在pH=13的无色溶液中,可以大量共存的一组离子是( )
A. | NH+4、NO3、K+、SO2-4 | B. | Fe3+、HCO3-、Cl-、Na+ | ||
C. | Al(OH)-4、CO2-3、K+、Cl- | D. | SO2-4、Na+、Cu2+、NO-3 |
1.某兴趣小组为验证日常生活用的火柴头上含有KClO3、MnO2、S,设计了以下实验流程图:
请回答以下问题:
(1)为验证气体A,按如图2所示进行实验:若能观察到KMnO4溶液(紫红色)褪色的现象,即可证明火柴头上含有S元素.
(2)写出步骤①中发生反应的化学方程式2KClO3$\frac{\underline{MnO_2}}{△}$2KCl+O2↑、S+O2$\frac{\underline{\;点燃\;}}{\;}$SO2.
(3)步骤②的实验操作装置如图3所示,该操作的名称是减压过滤(或抽滤).
(4)要证明火柴头中含有Cl元素的后续实验步骤是取滤液C,加入HNO3和AgNO3溶液,若观察到白色沉淀产生,即可证明火柴头中含有氯元素.
(5)有学生提出检验火柴头上KClO3另一套实验方案:如图4所示有关的离子反应方程式为ClO3-+5Cl-+6H+═3Cl2↑+3H2O、Cl2+2I-═I2+2Cl-,有人提出上述方法中出现白色沉淀并不能充分说明火柴头上KClO3的存在,其理由是MnO2与浓盐酸共热也可产生氯气
(6)该小组猜测滤渣D对双氧水分解制氧气的速率会产生一定的影响,设计并进行了以下5次实验.
由上表可知,实验①和⑤证明温度越高,化学反应速率越快,实验②和③
证明物质D的用量越大,反应速率越快.
请回答以下问题:
(1)为验证气体A,按如图2所示进行实验:若能观察到KMnO4溶液(紫红色)褪色的现象,即可证明火柴头上含有S元素.
(2)写出步骤①中发生反应的化学方程式2KClO3$\frac{\underline{MnO_2}}{△}$2KCl+O2↑、S+O2$\frac{\underline{\;点燃\;}}{\;}$SO2.
(3)步骤②的实验操作装置如图3所示,该操作的名称是减压过滤(或抽滤).
(4)要证明火柴头中含有Cl元素的后续实验步骤是取滤液C,加入HNO3和AgNO3溶液,若观察到白色沉淀产生,即可证明火柴头中含有氯元素.
(5)有学生提出检验火柴头上KClO3另一套实验方案:如图4所示有关的离子反应方程式为ClO3-+5Cl-+6H+═3Cl2↑+3H2O、Cl2+2I-═I2+2Cl-,有人提出上述方法中出现白色沉淀并不能充分说明火柴头上KClO3的存在,其理由是MnO2与浓盐酸共热也可产生氯气
(6)该小组猜测滤渣D对双氧水分解制氧气的速率会产生一定的影响,设计并进行了以下5次实验.
实验 次数 | H2O2溶液 质量分数% | H2O2溶液用量/毫升] | 物质D 用量/克 | 反应 温度/℃ | 收集气体体积/毫升 | 所需 时间/秒 |
① | 30 | 5 | 0 | 85 | 2 | 3.8 |
② | 15 | 2 | 0.1 | 20 | 2 | 2.8 |
③ | 15 | 2 | 0.2 | 20 | 2 | 2.2 |
④ | 5 | 2 | 0.1 | 20 | 2 | 7.4 |
⑤ | 30 | 5 | 0 | 55 | 2 | 10.5 |
证明物质D的用量越大,反应速率越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