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目内容
18.下列有关对定量实验误差分析正确的是( )A. | 现需90mL1.0mol/LNaOH溶液,称取3.6gNaOH固体配制--溶液浓度偏低 | |
B. | 测定溶液 pH的实验中,用润湿的pH试纸测定新制氯水的pH--测定结果偏高 | |
C. | 中和热实验测定中,缓慢地将NaOH溶液倒入测定装置中--对测定结果无影响 | |
D. | 酸碱中和滴定实验中,标准液滴定前无气泡而滴定后有气泡--测定结果偏高 |
分析 A.配制90mL溶液应选择100mL容量瓶,依据容量瓶规格计算溶质的质量;
B.氯水中次氯酸具有漂白性;
C.将NaOH溶液缓慢倒入盛有盐酸的烧杯中,会使热量损失;
D.滴定前无气泡而滴定后有气泡,那么气泡体积会使液面上升,代入计算的标准液体积就减小.
解答 解:A.配制90mL1.0mol/LNaOH溶液,应选择100mL容量瓶,需要溶质的质量=1.0mol/L×0.1L×40g/mol=4.0g,称取3.6gNaOH固体配制,溶质的物质的量偏小,溶液的浓度偏低,故A正确;
B.氯水中次氯酸具有漂白性,不能用pH试纸测定新制氯水的pH,故B错误;
C.将NaOH溶液缓慢倒入盛有盐酸的烧杯中,会使热量损失,造成中和热测量数值偏小,故C错误;
D.滴定前无气泡而滴定后有气泡,那么气泡体积会使液面上升,代入计算的标准液体积就减小了,C待=C标×$\frac{V标}{V待}$,测定结果偏小,故D错误;
故选:A.
点评 本题考查了实验误差分析,明确实验原理是解题关键,题目难度中等.
练习册系列答案
相关题目
8.苯甲酸乙酯(C9H10O2)稍有水果气味,用于配制香水香精和人造精油,大量用于食品工业中,也可用作有机合成中间体、溶剂等.其制备方法为:
已知(Mr=122)(Mr=150)
苯甲酸在100℃会迅速升华.
实验步骤如下:
①在100mL圆底烧瓶中加入12.20g苯甲酸、25mL乙醇(过量)、20mL环己烷,以及4mL浓硫酸,混合均匀并加入沸石,按图所示装好仪器,并在分水器中预先加入水,使水面略低于分水器的支管口,控制温度在65~70℃加热回流2h.反应时环己烷-乙醇-水会形成“共沸物”(沸点62.6℃)蒸馏出来.在反应过程中,通过分水器下部的旋塞分出生成的水,注意保持分水器中水层液面原来的高度,使油层尽量回到圆底烧瓶中.
②反应结束,打开旋塞放出分水器中液体后,关闭旋塞.继续加热,至分水器中收集到的液体不再明显增加,停止加热.
③将烧瓶内反应液倒入盛有适量水的烧杯中,分批加入Na2CO3至溶液呈中性.
④用分液漏斗分出有机层,水层用25mL乙醚萃取分液,然后合并至有机层.加入氯化钙,对粗产物进行蒸馏(装置如图所示),低温蒸出乙醚后,继续升温,接收210~213℃的馏分.
⑤检验合格,测得产品体积为12.86mL.
回答下列问题:
(1)步骤①中使用分水器不断分离除去水的目的是分离产生的水,使平衡向正反应方向移动,提高转化率.
(2)反应结束的标志分水器中的水层不再增加时,视为反应的终点.
(3)步骤②中应控制馏分的温度在C.
A.65~70℃B.78~80℃C.85~90℃D.215~220℃
(4)若Na2CO3加入不足,在步骤④蒸馏时,蒸馏烧瓶中可见到白烟生成,产生该现象的原因是苯甲酸乙酯中混有未除净的苯甲酸,在受热至100℃时发生升华.
(5)关于步骤④中的分液操作叙述正确的是AD.
A.水溶液中加入乙醚,转移至分液漏斗中,塞上玻璃塞.将分液漏斗倒转过来,用力振摇
B.振摇几次后需打开分液漏斗上口的玻璃塞放气
C.经几次振摇并放气后,手持分液漏斗静置待液体分层
D.放出液体时,需将玻璃塞上的凹槽对准漏斗口上的小孔
(6)蒸馏时所用的玻璃仪器除了酒精灯、冷凝管、接收器、锥形瓶外还有蒸馏烧瓶,温度计.
(7)该实验的产率为90%.
已知(Mr=122)(Mr=150)
颜色、状态 | 沸点(℃) | 密度(g•cm-3) | |
苯甲酸* | 无色、片状晶体 | 249 | 1.2659 |
苯甲酸乙酯 | 无色澄清液体 | 212.6 | 1.05 |
乙醇 | 无色澄清液体 | 78.3 | 0.7893 |
环己烷 | 无色澄清液体 | 80.8 | 0.7318 |
实验步骤如下:
①在100mL圆底烧瓶中加入12.20g苯甲酸、25mL乙醇(过量)、20mL环己烷,以及4mL浓硫酸,混合均匀并加入沸石,按图所示装好仪器,并在分水器中预先加入水,使水面略低于分水器的支管口,控制温度在65~70℃加热回流2h.反应时环己烷-乙醇-水会形成“共沸物”(沸点62.6℃)蒸馏出来.在反应过程中,通过分水器下部的旋塞分出生成的水,注意保持分水器中水层液面原来的高度,使油层尽量回到圆底烧瓶中.
②反应结束,打开旋塞放出分水器中液体后,关闭旋塞.继续加热,至分水器中收集到的液体不再明显增加,停止加热.
③将烧瓶内反应液倒入盛有适量水的烧杯中,分批加入Na2CO3至溶液呈中性.
④用分液漏斗分出有机层,水层用25mL乙醚萃取分液,然后合并至有机层.加入氯化钙,对粗产物进行蒸馏(装置如图所示),低温蒸出乙醚后,继续升温,接收210~213℃的馏分.
⑤检验合格,测得产品体积为12.86mL.
回答下列问题:
(1)步骤①中使用分水器不断分离除去水的目的是分离产生的水,使平衡向正反应方向移动,提高转化率.
(2)反应结束的标志分水器中的水层不再增加时,视为反应的终点.
(3)步骤②中应控制馏分的温度在C.
A.65~70℃B.78~80℃C.85~90℃D.215~220℃
(4)若Na2CO3加入不足,在步骤④蒸馏时,蒸馏烧瓶中可见到白烟生成,产生该现象的原因是苯甲酸乙酯中混有未除净的苯甲酸,在受热至100℃时发生升华.
(5)关于步骤④中的分液操作叙述正确的是AD.
A.水溶液中加入乙醚,转移至分液漏斗中,塞上玻璃塞.将分液漏斗倒转过来,用力振摇
B.振摇几次后需打开分液漏斗上口的玻璃塞放气
C.经几次振摇并放气后,手持分液漏斗静置待液体分层
D.放出液体时,需将玻璃塞上的凹槽对准漏斗口上的小孔
(6)蒸馏时所用的玻璃仪器除了酒精灯、冷凝管、接收器、锥形瓶外还有蒸馏烧瓶,温度计.
(7)该实验的产率为90%.
9.下列各组物质的燃烧热相等的是( )
A. | C和CO | B. | 红磷和白磷 | ||
C. | 3molC2H2(乙炔)和1molC6H6(苯) | D. | 1gH2和2gH2 |
6.有A、B、C、D、E五种短周期元素,已知相邻的A、B、C、D四种元素 原子核外共有56个电子,在周期表中的位置如图所示.E的单质可与酸反应,1molE单质与足量酸作用,在标准状况下能产生33.6LH2.E的阳离子与A的阴离子核外电子层结构完全相同.回答下列问题:
(1)五种元素的名称:A氧,C硫,E铝.
(2)画出A离子的结构示意图:
(3)B、C、D元素的原子半径由小到大的顺序为P>S>Cl(用元素符号表示),它们的最高价氧化物对应水化物的酸性强弱顺序为HClO4>H2SO4>H3PO4(用对应的酸表示)
(4)A与E形成的化合物的化学式是Al2O3,它的性质决定了它在物质的分类中应属于两性氧化物.
(5)向D与E形成的化合物的水溶液中滴入烧碱溶液直至过量时,观察到的现象是先有白色胶状沉淀产生并逐渐增多,随NaOH加入又逐渐溶解最终澄清,有关反应的离子方程式为Al3++3OH-=Al(OH)3↓;Al(OH)3+OH-=AlO2-+2H2O.
A | ||
B | C | D |
(2)画出A离子的结构示意图:
(3)B、C、D元素的原子半径由小到大的顺序为P>S>Cl(用元素符号表示),它们的最高价氧化物对应水化物的酸性强弱顺序为HClO4>H2SO4>H3PO4(用对应的酸表示)
(4)A与E形成的化合物的化学式是Al2O3,它的性质决定了它在物质的分类中应属于两性氧化物.
(5)向D与E形成的化合物的水溶液中滴入烧碱溶液直至过量时,观察到的现象是先有白色胶状沉淀产生并逐渐增多,随NaOH加入又逐渐溶解最终澄清,有关反应的离子方程式为Al3++3OH-=Al(OH)3↓;Al(OH)3+OH-=AlO2-+2H2O.
13.随着卤素原子序数的增加,下列递变规律正确的是( )
A. | 单质的熔沸点逐渐降低 | B. | 卤素原子半径逐浙减少 | ||
C. | 最高正化合价逐渐增大 | D. | 单质的氧化性逐渐减弱 |
3.将3.48g四氧化三铁完全溶解在100mL 1mol•L-1 的硫酸中,然后加入K2Cr2O7溶液25mL,恰好使溶液中的Fe2+全部转化为Fe3+,Cr2O72-全部转化为Cr3+,则K2Cr2O7溶液的物质的量浓度是( )
A. | 0.05mol•L-1 | B. | 0.1mol•L-1 | C. | 0.2mol•L-1 | D. | 0.3mol•L-1 |
8.将一定量的NaOH和NaHCO3的混合物放在密闭的容器中加热,充分反应后生成CO2的体积为2.24L.将反应后的固体残渣与过量的稀盐酸反应,又生成3.36L的CO2.(以上或以下气体体积均为标准状况时的体积),下列判断正确的是( )
A. | 原固体混合物中NaHCO3的物质的量为0.2mol | |
B. | 固体残渣的成分为NaOH和Na2CO3的混合物 | |
C. | 原固体混合物中NaOH和NaHCO3的物质的量之比为2﹕5 | |
D. | 原固体混合物中加入过量盐酸会放出5.6L气体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