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目内容
13.Ⅰ.在实验室利用下列装置,可制备某些气体并验证其化学性质.完成下列表格:
序号 | 气体 | 装置连接顺序(填字母) | 制备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
(1) | 乙烯 | B→D→E | CH3-CH2-OH$→_{170℃}^{浓硫酸}$CH2=CH2↑+H2O |
(2) | 乙炔 | A→C→E | CaC2+2H2O→CH≡CH↑+Ca(OH)2 |
Ⅱ.工业上用乙烯和氯气为原料,经下列各步合成聚氯乙烯(PVC):
乙烯$→_{(1)}^{一定条件}$甲$→_{(2)}^{一定条件}$乙$→_{(3)}^{一定条件}$PVC
甲的结构简式是CH2ClCH2Cl;反应(3)的化学方程式是nH2C=CHCl$\stackrel{催化剂}{→}$.
分析 I、(1)实验室制取乙烯,需要加热到170℃,应该选择B装置,反应中会发生副反应生成二氧化硫,必须用氢氧化钠溶液除去,所以选择D装置除质;最后用高锰酸钾溶液检验乙烯的性质;
(2)碳化钙与与水反应生成乙炔,选A为反应装置,然后选C为除杂装置,选E为性质实验装置;
(3)NaOH溶液的作用为除去;
II、根据制取PVC的流程可知,甲为CH2Cl-CH2Cl;反应(3)是氯乙烯通过加聚反应生成聚氯乙烯,据此解答即可.
解答 解:Ⅰ、(1)在实验室中制取乙烯,需要加热到170℃,应该选择B装置,反应中会发生副反应生成二氧化硫,必须用氢氧化钠溶液除去,所以选择D装置除去二氧化硫、二氧化碳杂质;最后用高锰酸钾溶液检验乙烯的性质,所以连接顺序为:B→D→E,实验室利用乙醇能发生消去反应制乙烯的反应为CH3-CH2-OH$→_{170℃}^{浓硫酸}$CH2=CH2↑+H2O,故答案为:CH3-CH2-OH$→_{170℃}^{浓硫酸}$CH2=CH2↑+H2O;
(2)碳化钙与与水反应生成乙炔,选A为反应装置,然后选C为除杂装置,选E为性质实验装置,则装置的顺序为A→C→E,制备乙炔的反应为CaC2+2H2O→CH≡CH↑+Ca(OH)2,故答案为:A→C→E;CaC2+2H2O→CH≡CH↑+Ca(OH)2;
(3)由(1)可知,D装置中氢氧化钠溶液的作用是除二氧化碳和二氧化硫,故答案为:除二氧化碳和二氧化硫;
Ⅱ、CH2=CH2可与氯气发生加成反应生成CH2Cl-CH2Cl,CH2Cl-CH2Cl发生消去反应生成CH2=CHCl,CH2=CHCl发生加聚反应可生成PVC,反应(3)方程式为:nH2C=CHCl$\stackrel{催化剂}{→}$,故答案为:CH2Cl-CH2Cl;nH2C=CHCl$\stackrel{催化剂}{→}$.
点评 本题考查了乙炔、乙烯的制取及性质检验,涉及知识都是有机化学实验中重点内容,可以根据课本知识完成,本题难度不大.
(1)①O2-的核外电子排布式为1s22s22p6,CS2的晶体类型为分子 晶体,其C的轨道杂化方式为sp
②CH3OH在常温下为液态,沸点高于乙烷的主要原因是甲醇分子间能形成氢键、乙烷分子间不能形成氢键;
(2)Cl2是一种大气污染物,液氯储存区贴有的说明卡如下(部分):
危险性 | |
储运要求 | 远离金属粉末、氨、烃类、醇类物质;设置氯气检测仪 |
泄漏处理 | NaOH、NaHSO3溶液吸收 |
包装 | 钢瓶 |
②若液氯泄漏后遇到苯,在钢瓶表面氯与苯的反应明显加快,原因是铁与氯气反应生成的氯化铁,对氯与苯的反应有催化作用.
③将Cl2通入适量KOH溶液中,产物中可能有KCl、KClO、KClO3.当溶液中c(Cl-):c(ClO-)=11:1时,则c(ClO-):c(ClO3-)比值等于$\frac{1}{2}$
(3)室温时,向100mL 0.1mol•L-1 NH4HSO4溶液中滴加0.1mol•L-1 NaOH溶液,得到的溶液pH与NaOH溶液体积的关系曲线如图所示.
试分析图中a、b、c、d四个点,水的电离程度最大的是a;在b点,溶液中各离子浓度由大到小的排列顺序是c(Na+)>c(SO42-)>c(NH4+)>c(OH-)=c(H+).
A. | 按照有机物系统命名法,化合物的名称为:3,3-二乙基戊烷 | |
B. | 甲醇、乙二醇、丙三醇都为饱和醇,熔沸点依次递增 | |
C. | 甘氨酸H2N-CH2COOH、丙氨酸CH3CH(NH2)COOH、谷氨酸HOOCCH2CH2CH(NH2)COOH一定条件下形成链状三肽的结构最多有33种 | |
D. | 分子式为C5H10O2的所有酯类的同分异构体共有9种 |
A. | CO2 | B. | COCl2 | C. | C2H2 | D. | H2O2 |
A. | $\frac{4}{5}$v(NH3)=v(O2) | B. | $\frac{4}{5}$v(O2)=v(NO) | C. | $\frac{5}{6}$ v(O2)=v(H2O) | D. | $\frac{2}{3}$v(NH3)=v(H2O) |
A. | ①④ | B. | ①②③ | C. | ②③ | D. | ③④ |
A. | 极性共价键 | B. | 非极性共价键 | C. | 金属键 | D. | 离子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