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目内容
10.设反应①Fe(s)+CO2(g)?FeO(s)+CO(g)△H=Q1的平衡常数为K1,反应②Fe(s)+H2O(g)?FeO(s)+H2(g)△H=Q2的平衡常数为K2,
反应③H2(g)+CO2(g)?CO(g)+H2O(g)△H=Q3,平衡常数为K3.
请结合表中在不同温度下K1、K2的值,回答下列问题:
T/K | K1 | K2 |
973 | 1.47 | 2.38 |
1173 | 2.20 | 1.50 |
(2)根据反应①与②推导出Q1、Q2、Q3的关系式:Q3=Q3=Q1-Q2.计算出在1173K时反应③的平衡常数K3的数值:K3=1.4.
(3)能判断反应③已达到化学平衡状态的依据是CD.
A.容器中压强不变 B.△H不变 C.v正(H2)=v逆(CO) D.CO的质量分数不变.
分析 (1)化学平衡常数是指:一定温度下,可逆反应到达平衡时,生成物的浓度系数次幂之积与反应物的浓度系数次幂之积的比,固体、纯液体不需要在化学平衡常数中写出;
由表中数据可知,升高温度平衡常数增大,说明升高温度平衡正向移动,则正反应为吸热反应;
(2)根据盖斯定律,①-②可得③,③的反应热等于反应①、②的反应热之差;反应③的平衡常数K3=$\frac{{K}_{1}}{{K}_{2}}$;
(3)可逆反应到达平衡时,同种物质的正逆速率相等,各组分的浓度、含量保持不变,由此衍生的其它一些量不变,判断平衡的物理量应随反应进行发生变化,该物理量由变化到不变化说明到达平衡.
解答 解:(1)反应①Fe(s)+CO2(g)?FeO(s)+CO(g)的平衡常数为K1=$\frac{[CO]}{[C{O}_{2}]}$,
由表中数据可知,升高温度平衡常数增大,说明升高温度平衡正向移动,则正反应为吸热反应,则△H>0,
故答案为:$\frac{[CO]}{[C{O}_{2}]}$;>;
(2)根据盖斯定律,①-②可得③,则Q3=Q1-Q2;反应③的平衡常数K3=$\frac{{K}_{1}}{{K}_{2}}$,1173K时反应③的平衡常数K3=$\frac{2.2}{1.5}$=1.4,
故答案为:Q3=Q1-Q2;1.4;
(3)A.容器中压强始终不变,故A错误;
B.△H与物质的化学计量数有关,与是否到达平衡无关,故B错误;
C.v正(H2)=v逆(CO)说明CO的生成速率与消耗速率相等,反应到达平衡,故C正确;
D.CO的质量分数不变,说明反应到达平衡,故D正确,
故选:CD.
点评 本题考查化学平衡常数计算及影响因素、平衡状态判断、盖斯定律应用等,注意判断平衡的物理量应随反应进行发生变化,该物理量由变化到不变化说明到达平衡.
A. | 铝 | B. | 铜 | C. | 银 | D. | 铁 |
A. | 氧化产物为0.1mol | B. | 还原产物为0.1mol | ||
C. | 氧化产物和还原产物共0.2mol | D. | 氧化产物为0.2mol |
T/℃ | 700 | 800 | 830 | 1000 | 1200 |
K | 0.6 | 0.9 | 1.0 | 1.7 | 2.6 |
(1)该反应的化学平衡常数表达式为K=$\frac{c(CO)×c({H}_{2}O)}{c(C{O}_{2})×c({H}_{2})}$.
(2)该反应为吸热反应(填“吸热”或“放热”).
(3)能判断该反应达到化学平衡状态的依据是BC.
A.容器中压强不变 B.混合气体中C(CO)不变
C.v(H2)正=v(H2O)逆 D.C(CO)=C(H2)
E.混合气体的密度保持不变 F.混合气体的平均相对分子质量保持不变
(4)某温度下,平衡浓度符合下式:c(CO2)•c(H2)=c(CO)•c(H2O),试判断此时的温度为830℃.
(5)在800℃时,发生上述反应,某一时刻测得容器内各物质的浓度分别为C(CO2)为2mol/L,C(H2)为 1.5mol/L,C(CO) 为1mol/L,C(H2O)为 3mol/L,则下一时刻,反应向逆向移动(填“正向”,“逆向”或“不”),依据:浓度商Qc=$\frac{1×3}{2×1.5}$=1>800℃时平衡常数K=0.9.
A. | 该反应的氧化剂是SiO2和N2 | |
B. | 该反应的还原产物为CO | |
C. | 该反应中氧化剂和还原剂质量比为9:7 | |
D. | 生成1mol Si3N4时共转移12mol电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