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目内容
7.使用氢氧燃料电池的汽车已在北京街头出现.下列有关该氢氧燃料电池的说法中,正确的是( )A. | H2在正极发生氧化反应 | |
B. | 供电时的总反应是 2H2+O2 $\frac{\underline{\;点燃\;}}{\;}$ 2H2O | |
C. | 氢氧燃料电池中反应放出的热量转变为电能 | |
D. | 产物是无污染的水,属于环境友好电池 |
分析 根据电极反应式知,氢氧燃料碱性电池中,通入氢气的电极是负极,通入氧气的电极是正极,电池反应式为2H2+O2=2H2O,注意氢氧燃料电池中燃料不燃烧.
解答 解:A.根通入氢气的电极是负极,氢气在正极上得电子发生还原反应,故A错误;
B.得失电子相同时,将正负电极反应式相加即得电池反应式,所以供电时电池反应式为2H2+O2=2H2O,燃料是通过电子转移产生电能,所以燃料不燃烧,不能加点燃条件,故B错误;
C.燃料电池中,是将化学能转化为电能,故C错误;
D.根据2H2+O2=2H2O知,氢氧燃料电池的产物是水,水对环境没有污染,所以属于环境友好电池,故D正确;
故选D.
点评 本题考查原电池的组成以及工作原理,题目难度不大,注意电极反应式以及能量的转换形式,注意燃料电池中燃料不燃烧,为易错点.
练习册系列答案
相关题目
17.实验室用图所示的装置制取乙酸乙酯,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 | 向a试管中先加入浓硫酸,然后边摇动试管边慢慢加入乙醇,再加冰醋酸 | |
B. | 用CH3CH218OH与乙酸反应制取乙酸乙酯,18O 存在于水中 | |
C. | 试管b中的液体是饱和NaHCO3溶液 | |
D. | 实验时加热试管a的目的之一是及时将乙酸乙酯蒸出,使平衡向生成乙酸乙酯的方向移动 |
18.X、Y、Z、R是中学化学常见的4种主族元素,原子序数依次增大.Y在周期表前20号元素中原子半径最大;X、Y可以形成YX型离子化合物,且离子核外电子数相等;Z、R可以形成共价分子RZ,两原子最外层均达到8电子结构,R显+1价.回答下列问题:
(1)Y的单质与水反应的化学方程式是2K+2H2O=2KOH+H2↑.
(2)R元素在周期表中位于第戊周期ⅦA族.
(3)根据原子结构理论预测:按X、Z、R顺序,原子核外电子层数依次递增,原子半径逐渐增大,得电子能力逐渐减弱,非金属性逐渐减弱,所以X、Z、R三种元素的非金属性由强及弱的顺序是Cl>Br>I(填写元素符号).
(4)为了证明这一结论,甲同学设计了如下实验:
乙同学分析后认为:用甲同学的实验设计比较R、Z的非金属性不够严谨,你认为他的理由可能是实验I结束后Cl2可能剩余.
丙同学为了比较R、Z的非金属性,在甲同学方案的基础上补充设计了如下实验:
向Y、Z、R简单离子的混合溶液中,加入少许CCl4,滴加少量X单质的水溶液,振荡,观察CCl4层的颜色.
丙同学的设计依据是在含有I-、Br-离子溶液中加入少量Cl2,还原性强的物质先被氧化.
(1)Y的单质与水反应的化学方程式是2K+2H2O=2KOH+H2↑.
(2)R元素在周期表中位于第戊周期ⅦA族.
(3)根据原子结构理论预测:按X、Z、R顺序,原子核外电子层数依次递增,原子半径逐渐增大,得电子能力逐渐减弱,非金属性逐渐减弱,所以X、Z、R三种元素的非金属性由强及弱的顺序是Cl>Br>I(填写元素符号).
(4)为了证明这一结论,甲同学设计了如下实验:
序号 | 实验内容 | 实验现象 | 用离子方程式解释现象 |
实验Ⅰ | 向YZ的水溶液中,加入少许CCl4,逐滴滴加X单质的水溶液,振荡. | CCl4层颜色变成橙红色 | 发生反应的离子方程式是Cl2+2Br-=2Cl-+Br2. |
实验Ⅱ | 向上述溶液中加入少量YR的水溶液,振荡. | CCl4层颜色变成紫红色 | 发生反应的离子方程式是Br2+2I-=2Br-+I 2. |
丙同学为了比较R、Z的非金属性,在甲同学方案的基础上补充设计了如下实验:
向Y、Z、R简单离子的混合溶液中,加入少许CCl4,滴加少量X单质的水溶液,振荡,观察CCl4层的颜色.
丙同学的设计依据是在含有I-、Br-离子溶液中加入少量Cl2,还原性强的物质先被氧化.
15.为探究 Na、Mg、Al的金属性强弱顺序,某课外小组同学进行了如下实验:
(1)请在下表中填写与实验步骤对应的实验现象序号:
(2)写出钠与水反应的离子方程式2Na+2H2O=2Na++2OH-+H2↑.
(3)该实验得出的结论是Na、Mg、Al的金属活动性顺序由强到弱.
(4)用原子结构理论解释上述实验结论:同周期元素从左至右原子的电子层数相同,核电荷数逐渐增多,原子半径逐渐减小(填“增大”或“减小”),原子核对核外电子的引力逐渐增强,失电子能力逐渐减弱(填“增强”或“减弱”),因此金属性逐渐减弱(填“增强”或“减弱”).
实验步骤 | 1.将一小块金属钠放入滴有酚酞溶液的冷水中 2.将一小段用砂纸打磨后的镁带放入试管中,加入少量水,加热至水沸腾,冷却后,向试管中滴加酚酞溶液 3.将一小段镁带投入稀盐酸中 4.将一小片铝投入稀盐酸中 |
实验现象 | ①剧烈反应,迅速生成大量的气体 ②浮在水面上,熔成小球,不断游动,小球渐小最终消失,溶液变红 ③反应不剧烈,产生无色气体 ④有气体产生,溶液变成红色 |
实验步骤 | 1 | 2 | 3 | 4 |
实验现象 |
(3)该实验得出的结论是Na、Mg、Al的金属活动性顺序由强到弱.
(4)用原子结构理论解释上述实验结论:同周期元素从左至右原子的电子层数相同,核电荷数逐渐增多,原子半径逐渐减小(填“增大”或“减小”),原子核对核外电子的引力逐渐增强,失电子能力逐渐减弱(填“增强”或“减弱”),因此金属性逐渐减弱(填“增强”或“减弱”).
2.根据下列五种元素的电离能数据(单位:kJ/mol),回答下面各题.
(1)在周期表中,最可能处于同一族的是D
A.Q和R B.S和T C.T和U D.R和U
(2)它们的氯化物的化学式,最可能正确的是B
A.QCl2 B.RCl C.SCl3 D.UCl4
(3)下列元素中,化学性质和物理性质最像T元素的是A
A.硼(1s22s22p1) B.铍(1s22s2)C.锂(1s22s1)D.氦(1s2)
元素代号 | I1 | I2 | I3 | I4 |
Q | 2080 | 4000 | 6100 | 9400 |
R | 500 | 4600 | 6900 | 9500 |
S | 740 | 1500 | 7700 | 10500 |
T | 580 | 1800 | 2700 | 11600 |
U | 420 | 3100 | 4400 | 5900 |
A.Q和R B.S和T C.T和U D.R和U
(2)它们的氯化物的化学式,最可能正确的是B
A.QCl2 B.RCl C.SCl3 D.UCl4
(3)下列元素中,化学性质和物理性质最像T元素的是A
A.硼(1s22s22p1) B.铍(1s22s2)C.锂(1s22s1)D.氦(1s2)
12.最近,中国科大的科学家们将C60分子组装在一单层分子膜表面,在-268℃时冻结分子的热振荡,并利用扫描隧道显微镜首次“拍摄”到能清楚分辨碳原子间单、双键的分子图象.下列化合物分子中一定既含σ键又含π键的是( )
A. | N2 | B. | CO2 | C. | C2H4O | D. | H2O2 |
19.含硒(Se)的保健品已开始进入市场.已知硒与氧同主族,与钾同周期,则下列关于硒的叙述中,正确的是( )
A. | 原子序数为34 | B. | 氢化物比HBr稳定 | ||
C. | 非金属性比硫强 | D. | 最高价氧化物的水化物显碱性 |
16.下说法错误的是( )
A. | 化学反应中能量变化的大小与反应物的质量多少无关 | |
B. | 化学变化中的能量变化主要是由于化学键变化引起的 | |
C. | 能量变化是化学反应的基本特征之一 | |
D. | 各种物质都储存有化学能,物质的组成、结构不同,所包含的化学能也不同 |
17.下列各组物质中,可以用分液漏斗分离的是( )
A. | 液溴和溴苯 | B. | 溴苯和苯 | C. | 硝基苯和水 | D. | 苯和硝基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