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目内容
12.2005年3月,京沪高速公路淮安段一辆载有约35吨液氯的槽罐车与一辆货车相撞,导致槽罐车中液氯大面积泄漏,造成多人伤亡.下列处理方法和过程合理的是( )A. | 将人群转移到地势较低的地方,等待营救 | |
B. | 人群顺风逃跑 | |
C. | 用高压水枪向空中喷洒大量碱性溶液 | |
D. | 被转移人群可戴上用NaOH处理过的口罩 |
分析 A.依据氯气有毒,密度大于空气密度解答;
B.氯气密度小顺风使浓度大;
C.氯气能够与碱性物质反应;
D.氢氧化钠具有强烈的腐蚀性.
解答 解:A.氯气密度比空气大,氯气会聚结在地势较低的地方,人群在地势较低的地方,更容易中毒,故A错误;
B.顺风逃生人吸收的氯气更多,所以逃生应逆风逃跑,故B错误;
C.氯气能够与碱性物质反应,用高压水枪向空中喷洒大量碱性溶液能够吸收氯气,故C正确;
D.氢氧化钠具有强烈的腐蚀性,容易造成皮肤腐蚀,故D错误;
故选:C.
点评 本题考查了物质的性质,熟悉氯气的物理性质、化学性质是解题关键,题目难度不大.
练习册系列答案
相关题目
2.NA为阿伏伽德罗常数的值.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 | 18gD2O和18gH2O中含有的质子数均为10NA | |
B. | 1 mol C3H8分子中共价键总数为8 NA | |
C. | 过氧化钠与水反应时,生成0.1mol O2转移的电子数为0.2NA | |
D. | 密闭容器中2mol SO2与1mol O2充分反应,产物的分子数为2NA |
17.物质是电解质物质,熔融态却不导电,溶于水时化学键被破坏的是( )
A. | 液溴 | B. | 氯化氢 | C. | 蔗糖 | D. | 硫酸钡 |
4.下列各组离子在指定的溶液中能大量共存的是( )
A. | 无色溶液中:K+、Cu2+、Na+、SO42- | |
B. | 在由水电离出的c(OH-)=10-13 mol•L-1的溶液中:Na+、Ba2+、Cl-、I- | |
C. | 能使红色石蕊试纸变为蓝色的溶液:Na+、Cl-、S2-、ClO- | |
D. | 含有大量ClO-的溶液:H+、I-、SO42-、Cl- |
2.如图是实验室制备氯气并进行一系列相关实验的装置(部分夹持设备已省略).
已知:浓硫酸、碱石灰和无水氯化钙均具有吸水性,碱石灰是生石灰和氢氧化钠的混合物.请回答下列问题:
(1)装置A中盛装浓盐酸的仪器名称为分液漏斗,往圆底烧瓶中滴加浓盐酸,反应开始后,圆底烧瓶中发生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4HCl(浓)+MnO2$\frac{\underline{\;\;△\;\;}}{\;}$MnCl2+2H2O+Cl2↑.
(2)装置B中饱和食盐水的作用是除去Cl2中的HCl.
(3)装置C的实验目的是验证氯气是否具有漂白性,为此装置C中Ⅰ、Ⅱ、Ⅲ依次放入d.(填字母)
(4)当向装置D中缓缓通入一定量氯气时,可以看到无色溶液逐渐变为橙色,
装置D中发生反应的离子方程式为2Br-+Cl2=Br2+2Cl-.
(5)打开活塞,将装置D中少量溶液加入装置E中,振荡.观察到的现象是装置E中的溶液分为两层,下层(CCl4层)为紫红色.
(6)装置F中NaOH溶液的作用是吸收多余的氯气,防止污染空气.
已知:浓硫酸、碱石灰和无水氯化钙均具有吸水性,碱石灰是生石灰和氢氧化钠的混合物.请回答下列问题:
(1)装置A中盛装浓盐酸的仪器名称为分液漏斗,往圆底烧瓶中滴加浓盐酸,反应开始后,圆底烧瓶中发生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4HCl(浓)+MnO2$\frac{\underline{\;\;△\;\;}}{\;}$MnCl2+2H2O+Cl2↑.
(2)装置B中饱和食盐水的作用是除去Cl2中的HCl.
(3)装置C的实验目的是验证氯气是否具有漂白性,为此装置C中Ⅰ、Ⅱ、Ⅲ依次放入d.(填字母)
a | b | c | d | |
I | 干燥的有色布条 | 干燥的有色布条 | 湿润的有色布条 | 湿润的有色布条 |
II | 碱石灰 | 浓硫酸 | 碱石灰 | 无水氯化钙 |
III | 湿润的有色布条 | 湿润的有色布条 | 干燥的有色布条 | 干燥的有色布条 |
装置D中发生反应的离子方程式为2Br-+Cl2=Br2+2Cl-.
(5)打开活塞,将装置D中少量溶液加入装置E中,振荡.观察到的现象是装置E中的溶液分为两层,下层(CCl4层)为紫红色.
(6)装置F中NaOH溶液的作用是吸收多余的氯气,防止污染空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