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目内容
10.某化工厂利用氧化钴矿石制取CoC2O4(草酸钴)的工艺流程如下:(已知:黄钠铁矾不溶于水,可溶于酸)(1)步骤①中研究矿石粒度对钴浸出率的影响如表.从表中分析选择矿石粒度为-200目.
序号 | 矿石粒度/目 | 钴浸出率/% |
1 | -60 | 9.8 |
2 | -120 | 25.5 |
3 | -200 | 41.18 |
(3)Ⅰ.步骤②中NaClO3将Fe2+氧化成Fe3+的离子方程式并标出电子转移方向和数目.
Ⅱ.探究温度对步骤②中NaClO3将Fe2+氧化成Fe3+的影响,将试样分别置于20℃、30℃、40℃和60℃的恒温水浴中,测定c(Fe2+)的变化,结果如图,请从图中分析最合适的温度下,在0s 至120s内的平均反应速率v(Fe2+)=0.25 mol•L-1•min-1.
(4)请写出步骤 ③中除去镁离子的离子反应方程式Mg2++2F-=MgF2↓.
(5)若要检验黄钠铁矾[Na2 Fe6(SO4)4(OH)12]中含有的金属元素,请简述实验方案:取黄钠铁矾用盐酸溶液溶解,分成两份,一份做火焰色反应,火焰为黄色证明有Na+存在;另一份向其中滴加KSCN溶液,溶液变成血红色,证明有Fe3+存在.
(6)从绿色化学角度分析,母液中可循环利用的物质为硫酸(填写名称).
分析 氧化钴矿石制取CoC2O4(草酸钴),含有Co3+、Fe2+、Mg2+、Ca2+、Ni2+,黄钠铁矾不溶于水,可溶于酸,加入硫酸酸浸过滤得到滤液Ⅰ加入NaClO3溶液调节溶液PH除去Fe3+生成氢氧化铁沉淀除去,过滤得到滤液Ⅱ,加入NaF除去Mg2+、Ca2+离子,过滤得到滤液Ⅲ,加入萃取剂除去Ni2+,得到滤液Ⅳ中加入草酸溶液沉淀钴离子过滤得到草酸钴,
(1)矿石粒度对钴浸出率的影响可知,选择矿石粒度应使浸出率最高;
(2)步骤①是过滤装置,据此分析需要用到的玻璃仪器;
(3)NaClO3将Fe2+氧化成Fe3+,酸溶液中氯酸根离子被还原为氯离子,结合离子电荷守恒,原子守恒、电子守恒配平书写化学方程式,标注电子转移;
(4)步骤 ③中除去镁离子的反应是氟离子和镁离子结合生成氟化镁沉淀;
(5)取黄钠铁矾用盐酸溶液溶解,分成两份,一份用焰色反应检验钠元素的存在,另一份检验铁离子的存在;
(6)母液中硫酸钴和草酸反应生成草酸钴沉淀和硫酸,参与反应最后又生成的物质可以循环使用.
解答 解:氧化钴矿石制取CoC2O4(草酸钴),含有Co3+、Fe2+、Mg2+、Ca2+、Ni2+,黄钠铁矾不溶于水,可溶于酸,加入硫酸酸浸过滤得到滤液Ⅰ加入NaClO3溶液调节溶液PH除去Fe3+生成氢氧化铁沉淀除去,过滤得到滤液Ⅱ,加入NaF除去Mg2+、Ca2+离子,过滤得到滤液Ⅲ,加入萃取剂除去Ni2+,得到滤液Ⅳ中加入草酸溶液沉淀钴离子过滤得到草酸钴,
(1)矿石粒度对钴浸出率的影响可知,选择矿石粒度应使浸出率最高,矿石粒度为-200目,钴浸出率41.18%,浸出率最高,
故答案为:-200;
(2)步骤①是过滤装置,据此分析需要用到的玻璃仪器,用到的玻璃仪器,除烧杯外还有漏斗、玻璃棒,
故答案为:漏斗、玻璃棒;
(3)NaClO3将Fe2+氧化成Fe3+,酸溶液中氯酸根离子被还原为氯离子,结合离子电荷守恒,原子守恒、电子守恒配平书写化学方程式,标注电子转移,得到的离子方程式为:,
故答案为:;
(4)步骤 ③中除去镁离子的反应是氟离子和镁离子结合生成氟化镁沉淀,反应的离子方程式为:Mg2++2F-=MgF2↓,
故答案为:Mg2++2F-=MgF2↓;
(5)取黄钠铁矾用盐酸溶液溶解,分成两份,一份用焰色反应检 验钠元素的存在,另一份检验铁离子的存在,实验设计为:取黄钠铁矾用盐酸溶液溶解,分成两份,一份做火焰色反应,火焰为黄色证明有Na+存在;另一份向其中滴加KSCN溶液,溶液变成血红色,证明有Fe3+存在,
故答案为:取黄钠铁矾用盐酸溶液溶解,分成两份,一份做火焰色反应,火焰为黄色证明有Na+存在;另一份向其中滴加KSCN溶液,溶液变成血红色,证明有Fe3+存在;
(6)母液中硫酸钴和草酸反应生成草酸钴沉淀和硫酸,参与反应最后又生成的物质可以循环使用,硫酸可以循环使用,
故答案为:硫酸.
点评 本题考查了物质分离提纯,物质性质和实验分离方法、流程的分析应用,主要是物质性质的理解应用,掌握基础是解题关键,题目难度中等.
A. | 食盐和沙子 | B. | 一氧化碳和二氧化碳 | ||
C. | 铜锌合金 | D. | 氢氧化钠和氢氧化钙 |
(1)已知某反应的平衡表达式为:K=$\frac{{C({H_2})C(CO)}}{{C({H_2}O)}}$,该条件下每消耗3g水蒸气,需吸收22kJ的热量,则该反应的热化学反应为:C(s)+H2O(g) CO(g)+H2(g)△H=+132kJ/mol
(2)已知在一定温度下,
C(s)+CO2(g)?2CO(g)平衡常数K1;
CO(g)+H2O(g)?H2(g)+CO2(g)平衡常数K2;
C(s)+H2O(g)?CO(g)+H2(g) 平衡常数K3;
则K1、K2、K3之间的关系是:K3=K1×K2.
(3)煤化工通常通过研究不同温度下平衡常数以解决各种实际问题.已知等体积的一氧化碳和水蒸气进入反应器时,会发生如下反应:CO(g)+H2O(g)?H2(g)+CO2(g),该反应平衡常数随温度的变化如下表所示:
温度/℃ | 400 | 500 | 800 |
平衡常数K | 9.94 | 9 | 1 |
(4)从氨催化氧化可以制硝酸,此过程中涉及氮氧化物,如NO、NO2、N2O4等.对反应N2O4(g)?2NO2(g)△H>0在温度为T1、T2时,平衡体系中NO2的体积分数随压强变化曲线如图所示.下列说法正确的是D.
A.A、C两点的反应速率:A>C
B.A、C两点气体的颜色:A深,C浅
C.B、C两点的气体的平均相对分子质量:B<C
D.由状态B到状态A,可以用加热的方法
E.A、C两点的化学平衡常数:A>C
(5)0.2mol/L的NaOH与0.4mol/L的硝酸铵溶液等体积混合后,溶液中各离子的物质的量浓度从大到小的顺序是c(NO3-)>c(NH4+)>c(Na+)>c(OH-)>c(H+).
实验序号 | 0 | 10 | 20 | 30 | 40 | 50 | |
1 | 500 | 2.0 | 1.6 | 1.3 | 1.0 | 0.8 | 0.8 |
2 | 500 | C2 | 1.2 | 0.8 | 0.8 | 0.8 | 0.8 |
3 | 500 | C3 | 1.7 | 1.3 | 1.0 | 1.0 | 1.0 |
4 | 600 | 2.0 | 1.1 | 0.9 | 0.9 | 0.9 | 0.9 |
(1)在实验 1,反应在10min~20min 内平均速率v(A)为0.03 mol/(L•min)
(2)在实验 2,A 的初始浓度 C22.0 mol/L,反应经 20min 就达到平衡,可推测实验 2 中还隐含的条件是使用催化剂.
(3)设实验 3 的反应速率为 v3,实验 1 的反应速率为 v1,则 v3>v1(填<、>或=),且C3> 2.0mol/L (填<、>或=)
(4)比较实验 4 和实验 1,可推测正反应是放热反应(填吸热或放热).理由是温度升高,A的浓度增大,平衡向吸热方向移动
(5)该反应化学平衡常数表达式为$\frac{{c}^{2}(B)×c(D)}{{c}^{3}(A)}$.
A. | 3:2:2 | B. | 1:2:3 | C. | 1:3:3 | D. | 3:1:1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