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目内容

2.邻苯二甲酸酯类是最常见的塑化剂,实验室制备邻苯二甲酸二丁酯的反应原理如下,其中n-C4H9OH表示正丁醇.

已知:(1)上述反应的第一步进行得迅速而完全,第二步反应可逆,较难进行.
(2)有关物质的性质如下表所示:
物质性质(沸点及分解温度均为101kPa测得)
邻苯二甲酸酐
(M=148g/mol)
白色针状晶体.不溶于冷水,溶于热水及有机溶剂.
密度1.53g/cm3,沸点295℃.
正丁醇(M=74g/mol)无色液体.微溶于水,溶于有机溶剂.密度0.81g/cm3,沸点117.7℃.可与水形成二元共沸物(沸点92.7℃).
邻苯二甲酸二丁酯
(M=278g/mol)
无色油状液体.难溶于水,溶于有机溶剂.密度1.49g/cm3,沸点340℃.酸性条件下180℃以上易发生分解.
实验步骤:装置图如1图所示,夹持装置、加热装置均略去.

(Ⅰ)制备粗产品:在三颈烧瓶侧口插入温度计,另一侧口连接分水器与冷凝管,从中间口先加入3g(0.02mol)邻苯二甲酸酐及几粒沸石,在振摇下缓慢加入6.5mL(0.07mol)正丁醇和0.1mL浓硫酸的混合液.安装搅拌装置.在分水器中加入正丁醇至支管平齐.缓慢升温,使混合物微沸,至瓶内固体完全消失.继续回流,分水器中有小液滴沉入底部,当温度升到140℃时便可停止加热.
(Ⅱ)粗产品纯化:当反应液冷却到70℃以下时,将混合液转入分液漏斗,加入10mL 5% Na2CO3溶液洗涤,有机层用15mL温热的饱和食盐水洗涤2~3次,至有机层呈中性,分离出的油状物,用无水硫酸镁干燥,除去干燥剂.有机层先蒸去过量的正丁醇,最后在抽气泵的减压下蒸馏,收集180~190℃的馏分即得产品,称量质量.回答下列问题:
(1)仪器e的名称蒸馏烧瓶,浓硫酸的作用是催化剂,吸水剂抽气泵的作用是可降低有机物的沸点,可以防止有机物脱水碳化,提高产物的纯度.
(2)制备装置中冷凝水的流向与冷凝管中蒸汽的流向相同,制备过程中反应进行到终点的标志是分水器中的水位不再发生变化.
(3)产品纯化过程中,加入Na2CO3溶液的目的是将硫酸和转变成盐,从而与产物分离,该操作是否可改用NaOH溶液?否(填“是”或“否”),原因是;氢氧化钠碱性太强,能使邻苯二甲酸二丁酯发生水解;.加入食盐水洗涤一方面是防止有机物发生乳化而不利于分层,另一方面是为了降低邻苯二甲酸二丁酯的溶解度.
(4)实验中还可采用薄层色谱法(原理和操作与纸层析类同)跟踪反应进程,分别在反应开始后的不同时间,用毛细管从三颈烧瓶中取样、点样、薄层色谱展开后在紫外灯照射下(含苯环结构的物质可显色)斑点如图2.你认为不可能出现的情况是D.
A.开始   B.30min   C.60min   D.90min.

分析 (1)依据装置图和仪器的用途分析回答仪器名称;浓硫酸在反应中起到催化作用,吸水剂;用减压蒸馏的目的是减压蒸馏可降低有机物的沸点;
(2)冷凝管应从下口进水,上口出水;根据分水器中的水位不再发生变化,说明反应结束;
(3)碳酸钠溶液洗涤的目的是用碳酸钠除去酯中的硫酸和;根据氢氧化钠碱性较强,能使邻苯二甲酸二丁酯发生水解;邻苯二甲酸二丁酯在盐溶液中溶解度会降低;
(4)对照图上的斑点分析,可以知道,反应开始时图上的斑点是反应物,由此可推知,回流30min、60min时的图上,下面的斑点为反应物,上面的斑点为生成物,90min时则图上的斑点是生成物,而反应物基本上无剩余,但不会消失;

解答 解:(1)蒸馏时使用的仪器e的名称蒸馏烧瓶;浓硫酸在反应中起到催化作用,吸水剂,加快化学反应速率,促使平衡正向移动;用减压蒸馏的目的是减压蒸馏可降低有机物的沸点,可以防止有机物脱水碳化,提高产物的纯度;
故答案为:蒸馏烧瓶;催化剂,吸水剂;可降低有机物的沸点,可以防止有机物脱水碳化,提高产物的纯度;
(2)冷凝管应从下口进水,上口出水,则制备装置中冷凝水的流向与冷凝管中蒸汽的流向相同,根据分水器中的水位不再发生变化,说明反应结束;
故答案为:相同;分水器中的水位不再发生变化;
(3)产品纯化过程中,加入Na2CO3溶液的目的是使硫酸和转变成盐,从而与产物分离;氢氧化钠碱性太强,能使邻苯二甲酸二丁酯发生水解;邻苯二甲酸二丁酯在盐溶液中溶解度会降低,所以加入食盐水洗涤一方面是防止有机物发生乳化而不利于分层,另一方面是为了降低邻苯二甲酸二丁酯的溶解度;
故答案为:将硫酸和转变成盐,从而与产物分离;否;氢氧化钠碱性太强,能使邻苯二甲酸二丁酯发生水解;降低邻苯二甲酸二丁酯的溶解度;
(4)对照图上的斑点分析,可以知道,反应开始时图上的斑点是反应物,由此可推知,回流30min、60min时的图上,下面的斑点为反应物,上面的斑点为生成物,90min时则图上的斑点是生成物,而反应物基本上无剩余,但不会消失,因此,不可能出现的情况是D;
故选:D.

点评 本题以物质的制备为背景,考查蒸馏、分液等基本操作,掌握实验操作的要求和实验原理是解题的关键,难度较大.

练习册系列答案
相关题目
10.某研究小组探究:
I.铜片和浓硫酸的反应(夹持装置和A中加热装置已略,气密性已检验)
Ⅱ.SO2 和 Fe( NO3)3 溶液的反应[1.0mol/L 的 Fe(N033 溶液的 pH=1]请回答下列有关问题:
探究I
(l)某同学进行了下列实验:取12.8g铜片和20mL 18mol•L-1的浓硫酸放在三颈瓶中共热,直至反应完毕,最后发现烧瓶中还有铜片剩余,同时根据所学的知识同学们认为还有较多的硫酸剩余.
①装置A中反应的化学方程式是Cu+2H2S04(浓)$\frac{\underline{\;\;△\;\;}}{\;}$CuS04+SO2↑+2H2O
②该同学设计求余酸浓度的实验方案是测定产生气体的量.其方法有多种,请问下列方案中不可行的是AC (填字母).
A.将产生的气体缓缓通过预先称量的盛有碱石灰的干燥管,结束反应后再次称量
B.将产生的气体缓缓通入酸性髙锰酸钾溶液,再加入足量BaCl2溶液,过滤、洗涤、干燥、称量沉淀
C.用排水法测定其产生气体的体积(折算成标准状况)
D.用排饱和NaHSO3溶液的方法测定其产生气体的体积(折算成标准状况)
探究Ⅱ
(2)为排除空气对实验的干扰,滴加浓硫酸之前应进行的操作是打开弹簧夹,向装置中通入一段时间的N2,关闭弹簧夹.
(3)裝置B中产生了白色沉淀,分析B中产生白色沉淀的原因,提出下列三种猜想:
猜想1:SO2与Fe3+反应;猜想2:在酸性条件下SO2与N03?反应;猜想3:SO2和Fe3+、酸性条件下NO3-都反应;
①按猜想1,装置B中反应的离子方程式是SO2+2Fe3++Ba2++2H2O=BaSO4↓+2Fe2++4H+,证明该猜想应进一步确认生成的新物质,其实验操作及现象是取少量B中溶液于试管中,加入少量铁氰化钾[K3Fe(CN)6]溶液产生蓝色沉淀,则溶液中有Fe2+
②按猜想2,只需将装置B中的Fe(NO33溶液替换为等体积的下列某种溶液,在相同条件下 进行实验.应选择的替换溶液是c (填序号).
a.0.1mol•L-1 NaNO3  b.1.5mol•L-1Fe(NO32   c.6.0mol•L-1 NaNO3和HCl等体积混合的溶液.
7.苯甲酸乙酯(C9H10O2)别名为安息香酸乙酯.它是一种无色透明的液体,不溶于水,稍有水果气味,用于配制香水香精和人造精油,大量用于食品工业中,也可用作有机合成中间体,溶剂等.其制备方法为

已知:

已知苯甲酸在100°会迅速升华.
实验步骤如下:
 实验步骤如下:
①在圆底烧瓶中加入4.0g苯甲酸,10 mL 95%的乙醇(过量),8mL环己烷以及3 mL浓硫酸,混合均匀并加入沸石,按右图所示装好仪器,控制温度在65~70℃加热回流2 h.利用分水器不断分离除去反应生成的水,回流环己烷和乙醇.
②反应一段时间,打开旋塞放出分水器中液体后,关闭旋塞,继续加热,至分水器中收集到的液体不再明显增加,停止加热.
③将烧瓶内反应液倒入盛有适量水的烧杯中,分批加入Na2CO3至溶液至呈中性.用分液漏斗分出有机层,水层用25 mL乙醚萃取分液,然后合并至有机层,加入氯化钙,静置,过滤,对滤液进行蒸馏,低温蒸出乙醚和环己烷后,继续升温,接收210~213℃的馏分.
④检验合格,测得产品体积为2.3mL.
回答下列问题:
(1)在该实验中,圆底烧瓶的容积最适合的是B(填入正确选项前的字母).
A.25 mL    B.50 mL    C.100 mL    D.250 mL
(2)步骤①加入沸石的作用是防止暴沸.如果加热一段时间后发现忘记加沸石,应该采取的正确操作是:冷却后补加;
(3)步骤①中使用分水器不断分离除去水的目的是使平衡不断地向正向移动;
(4)步骤③加入Na2CO3加入不足,在之后蒸馏时蒸馏烧瓶中可见到白烟生成,产生该现象的原因:
在苯甲酸乙酯中有未除净的苯甲酸,受热至100℃时升华;
(5)有机物的分离操作中,经常需要使用分液漏斗等仪器.使用分液漏斗前必须检查是否漏水; 
(6)计算本实验的产率为49.1%.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27-86699610 举报邮箱:58377363@163.com

精英家教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