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目内容
20.从煤和石油中可以提炼出化工原料A和B,A是一种果实催熟剂,它的产量用来衡量一个国家的石油化工发展水平.B是一种比水轻的油状液体,B仅由碳氢两种元素组成,碳元素与氢元素的质量比为12:1,B的相对分子质量为78.回答下列问题:(1)A的电子式,A的结构简式H2C=CH2.
(2)与A相邻的同系物C与氯气在加热的条件下发生取代反应的化学反应方程式H2C=CHCH3+Cl2$\stackrel{△}{→}$H2C=CHCH2Cl+HCl.
(3)在碘水中加入B振荡静置后的现象溶液分层,上层为有机层且呈紫红色,下层近乎无色.
(4)B与浓硫酸与浓硝酸在50~60℃反应的化学反应方程式,写出B的一种含三键且无支链的链烃的结构简式CH≡C-CH=CH-CH=CH2.
(5)等物质的量的A、B完全燃烧时消耗O2的物质的量A<B(填“A>B”、“A<B”或“A=B”).
分析 从煤和石油中可以提炼出化工原料A和B,A是一种果实催熟剂,它的产量用来衡量一个国家的石油化工发展水平,则A为C2H4,B仅由碳氢两种元素组成,碳元素与氢元素的质量比为12:1,则分子中C、H原子数目之比为$\frac{12}{12}$:$\frac{1}{1}$=1:1,最简式为CH,B的相对分子质量为78,设其分子式为CnHn,则13n=78,解得n=6,故B的分子式为C6H6,则B为,据此解答.
解答 解:从煤和石油中可以提炼出化工原料A和B,A是一种果实催熟剂,它的产量用来衡量一个国家的石油化工发展水平,则A为C2H4,B仅由碳氢两种元素组成,碳元素与氢元素的质量比为12:1,则分子中C、H原子数目之比为$\frac{12}{12}$:$\frac{1}{1}$=1:1,最简式为CH,B的相对分子质量为78,设其分子式为CnHn,则13n=78,解得n=6,故B的分子式为C6H6,则B为.
(1)A为乙烯,电子式为,结构简式为H2C=CH2,
故答案为:;H2C=CH2;
(2)与A(H2C=CH2)相邻的同系物C为H2C=CHCH3,与氯气在加热的条件下发生取代反应的化学反应方程式为:H2C=CHCH3+Cl2$\stackrel{△}{→}$H2C=CHCH2Cl+HCl,
故答案为:H2C=CHCH3+Cl2$\stackrel{△}{→}$H2C=CHCH2Cl+HCl;
(3)在碘水中加入B()振荡静置,碘更易溶液苯,苯萃取溶液中的碘,苯的密度小于水,现象为:溶液分层,上层为有机层且呈紫红色,下层近乎无色,
故答案为:溶液分层,上层为有机层且呈紫红色,下层近乎无色;
(4)B()与浓硫酸与浓硝酸在50~60℃反应生成硝基苯和是,反应化学反应方程式:,的一种含三键且无支链的链烃,还含有2个碳碳双键,该链烃的结构简式为CH≡C-CH=CH-CH=CH2,
故答案为:;CH≡C-CH=CH-CH=CH2;
(5)由1molCxHy的耗氧量(x+$\frac{y}{4}$)mol,可知等物质的量的A(C2H4)、B(C6H6)完全燃烧时消耗O2的物质的量A<B,
故答案为:A<B.
点评 本题考查有机物推断、有机物的结构与性质,难度不大,(2)中烯烃与氯气的取代反应为易错点,中学基本不涉及.
A. | 戊烷和丁烯 | B. | 戊烷和丙醇 | C. | 戊烯和一氯丁烷 | D. | 丁烷和甲酸乙酯 |
A. | 向氯化银的浊液中加入氯化钠溶液,氯化银的Ksp减小 | |
B. | 向2.0×10-4 mol/L的K2CrO4溶液中加入等体积的2.0×10-4mol/AgNO3溶液后,则有Ag2CrO4沉淀生成 | |
C. | 将一定量的AgCl和Ag2CrO4固体混合物溶于蒸馏水中,充分溶解后,静置,上层清液中的Cl的物质的量浓度最大 | |
D. | 将0.001mol/L的AgNO3溶液逐滴滴入0.001mol/L的KCl和0.001mol/L的K2CrO4的混合溶液中,则先产生AgCl沉淀. |
A. | 取少量硫酸亚铁铵品体溶于水,先加入氯水,再滴入几滴硫氰化钾溶液,溶液变血红色,则可证明品体的成分中含有Fe2+ | |
B. | 用到金属钠时,要用镊子取,再用小刀切下所需量,剩余钠不能放回原试剂瓶中 | |
C. | 用pH计分别测定0.1mol•L-1的FeCl3和0.01mol•L-1FeCl3的pH,可以比较浓度对盐类水解程度的影响 | |
D. | 通过测定等物质的量浓度的NaCl、Na2S溶液的pH,比较硫、氯两种元素的非金属性强弱 |
A. | 用H2O,C2H6表示的物质一定是纯净物 | |
B. | 氯化钡的分子式BaCl2可以表示其组成 | |
C. | 胶体区别于其它分散系的本质特征是丁达尔现象 | |
D. | 质子数,中子数,电子数都相同的微粒一定是同一种粒子 |
A. | Z、W、M的原子半径由大到小的顺序为Z>W>M | |
B. | M分别与Z、W所形成的物质的晶体类型相同 | |
C. | X2Y2易溶于X2Y中,是由于X2Y2与X2Y能形成分子间氢键 | |
D. | 将Z2Y在空气中加热可得到Z2Y2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