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目内容
【题目】(1)把0.4 mol X气体和0.6 mol Y气体混合于2 L密闭容器中,使它们发生如下反应:4 X(g)+5 Y(g) n Z(g)+6 W(g)。2 min 末已生成0.3 mol W,若测知以Z的浓度变化表示的反应速率为0.05 mol·(L·min)-1,计算:前2 min内用X的浓度变化表示的平均反应速率________化学反应方程式中n的值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2 min末时Y的浓度_____________________。
(2)已知有机物 HT 能将 Ce3+从水溶液中萃取出来,该过程可表示为:2Ce3+ (水层)+ 6HT(有机层) 2CeT3 (有机层)+ 6H+(水层) 从平衡角度解释:向 CeT3 (有机层)加入 H2SO4 获得较纯的含 Ce3+的水溶液的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硫酸铁铵矾[Fe2(SO4) 3·(NH4) 2SO4·24H2O]广泛用于水的净化处理,其净水原理用离子方程式解释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0.05 mol·(L·min)-1 4 0.175 mol·L-1 混合液中加入H2SO4使c(H+)增大,平衡向形成Ce3+水溶液方向移动。 Fe3+ + 3H2O Fe(OH)3(胶体) + 3H+
【解析】
(1)先根据W的物质的量求出X的物质的量的变化量,根据v=计算v(X);利用速率之比等于化学计量数之比计算n的值;计算出2min内Y的浓度变化量,2min末时Y的浓度为Y的起始浓度减去2min内Y的浓度变化量;
(2)加入H2SO4获得较纯的含Ce3+的水溶液,氢离子浓度增大,平衡逆向移动;
(3)硫酸铁铵矾[Fe2(SO4)3(NH4)2SO424H2O]广泛用于水的净化处理,其净水原理是溶解后溶液中的铁离子水解生成氢氧化铁胶体,胶体具有吸附悬浮杂质的作用,可以净水。
(1)物质的量之比等于化学计量数之比,所以△n(X)=△n(W)=×0.3mol=0.2mol,2min内用X的浓度变化表示的平均反应速率v(X)===0.05mol(Lmin)-1;速率之比等于化学计量数之比,所以v(X):v(Z)=0.05mol(Lmin)-1:0.05mol(Lmin)-1=4:n,解得,n=4;物质的量之比等于化学计量数之比,所以△n(Y)=△n(W)=×0.3mol=0.25mol,所以2min内Y的浓度变化量△c(Y)===0.125mol/L,Y的起始浓度为=0.3mol/L,则2min末时Y的浓度为0.3mol/L-0.125mol/L=0.175mol/L;
(2)向CeT3(有机层)加入H2SO4获得较纯的含Ce3+的水溶液的原因是混合液中加硫酸导致氢离子浓度增大,平衡向生成Ce3+水溶液方向移动;
(3)硫酸铁铵矾[Fe2(SO4)3(NH4)2SO424H2O]广泛用于水的净化处理,其净水原理是溶解后溶液中的铁离子水解生成氢氧化铁胶体,胶体具有吸附悬浮杂质的作用,可以净水,反应的离子方程式为:Fe3++3H2OFe(OH)3(胶体)+3H+。
【题目】周期表前四周期的元素a、b、c、d、e,原子序数依次增大,a和b是组成物质种类最多的元素,c是地壳中含量最多的元素,d与b同族,e2+离子的3d轨道中有9个电子。回答下列问题:
(1)c、d两种元素形成的化合物统称硅石,可通过______________方法区分其结晶形和无定形的两种存在形态,c的价电子排布图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A和B是生活中两种常见的有机物,A能与CaCO3反应,可用于厨房除水垢;B分子中的碳原子数目与A中相同,可与钠反应放出气体。B中存在的化学键类型是______;
A.离子键 B.共价键 C.金属键 D.氢键
A分子中碳原子的轨道杂化类型是___________。
(3)用“>”或“<”填空:
第一电离能 | 熔点 |
b___d | dc2晶体___d晶体 |
(4)c与e两种元素可形成一种半导体材料,化学式为e2c,在其立方晶胞内部有四个c原子,其余c原子位于面心和顶点,则该晶胞中有____个e原子。
(5)向e2+硫酸盐的水溶液中加入过量的氨水,可得到深蓝色透明溶液,写出生成配离子的结构______________(要求画出配位键)。
【题目】有a、b、c、d四个金属电极,有关的反应装置及部分反应现象如下,由此可判断这四种金属的活动性顺序是( )
实验装置 | ||||
部分实验现象 | a极质量减小,b极质量增加 | b极有气体产生,c极无变化 | d极溶解,c极有气体产生 | 电流计指示,导线中电流从a极流向d极 |
A.a>b>c>dB.b>c>d>aC.d>a>b>cD.a>b>d>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