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目内容
16.4,7-二甲基香豆素(熔点:132.6℃)是一种重要的香料,广泛分布于植物界中,由间-甲苯酚为原料的合成反应如下:实验装置图如图:
主要实验步骤:
步骤1:向装置a中加入60mL浓硫酸,并冷却至0℃以下,搅拌下滴入间-甲苯酚30mL(0.29mol)和乙酰乙酸乙酯26.4mL (0.21mol)的混合物.
步骤2:保持在10℃下,搅拌12h,反应完全后,将其倒入冰水混合物中,然后抽滤、水洗得粗产品
步骤3:粗产品用乙醇溶解并重结晶,得白色针状晶体并烘干,称得产品质量为33.0g.
(1)简述装置b中将活塞上下部分连通的目的平衡上下气压,使漏斗中液体顺利流下.
(2)浓H2SO4需要冷却至0℃以下的原因是防止浓H2SO4将有机物氧化或炭化.
(3)反应需要搅拌12h,其原因是使反应物充分接触反应,提高反应产率.
(4)本次实验产率为89.0%(百分数保留一位小数).
(5)实验室制备乙酸乙酯的化学反应方程式CH3CH2OH+CH3COOHCH3COOCH2CH3+H2O,用饱和的碳酸钠溶液(填药品名称)收集粗产品,用分液(填操作名称)的方法把粗产品分离.
分析 本题考查的是利用间-甲苯酚合成4,7-二甲基香豆素的探究实验,涉及反应过程中的操作注意点,如为了使漏斗中液体顺利流下装置b中必须将活塞上下部分连通,为了降低浓硫酸的强氧化性,需将温度冷却至0℃以下,为了使反应充分需要不断搅拌,另外还考查了用乙醇与乙酸混合加热制乙酸乙酯的原理;
(1)根据实验的需要结合大气压强原理来回答,装置b中将活塞上下部分连通,能平衡上下气压,使漏斗中液体顺利流下;
(2)浓硫酸具有强氧化性和脱水性,温度高能使有机物氧化和脱水碳化;
(3)反应需要搅拌12h,使反应物充分接触反应,提高反应产率;
(4)已知间甲苯酚30mL(0.29mol)、乙酰乙酸乙酯26.4mL (0.21mol),若完全反应间甲苯酚过量,按照乙酰乙酸乙酯计算求出理论产量,再求出产率;
(5)酯化反应的本质为酸脱羟基,醇脱氢,羧酸中的羧基提供-OH,醇中的-OH提供-H,相互结合生成水;实验室用乙醇和乙酸在浓硫酸作用下加热制备乙酸乙酯;碳酸钠溶液显示碱性;乙酸乙酯不溶于碳酸钠溶液,混合液分层,为了除去乙酸乙酯中的乙醇和乙酸,用碳酸钠溶液吸收,乙酸乙酯与水不互溶,据此分离混合物.
解答 解:(1)装置中装置b中将活塞上下部分连通具有平衡气压的作用,使漏斗中间甲苯酚30mL(0.29mol)和乙酰乙酸乙酯26.4mL (0.21mol)的混合物顺利流下,故答案为:平衡上下气压,使漏斗中液体顺利流下;
(2)浓硫酸具有强氧化性和脱水性,反应温度高浓硫酸能使有机物氧化和脱水碳化,发生副反应,所以浓H2SO4需要冷却至0℃以下,故答案为:防止浓H2SO4将有机物氧化或炭化;
(3)不断的搅拌反应混合物,可以使反应物充分接触反应,从而提高反应产率,故答案为:使反应物充分接触反应,提高反应产率;
(4))已知间甲苯酚30mL(0.29mol)、乙酰乙酸乙酯26.4mL(0.21mol),若完全反应间甲苯酚过量,按照乙酰乙酸乙酯计算理论产量为0.21mol×176g/mol=36.96g,则产率$\frac{33.0g}{36.96}$×100%≈89.0%,故答案为:89.0%;
(5)酯化反应的本质为酸脱羟基,醇脱氢,乙酸与乙醇在浓硫酸作用下加热发生酯化反应生成乙酸乙酯和水,该反应方程式为:CH3CH2OH+CH3COOHCH3COOCH2CH3+H2O,制备乙酸乙酯时常用饱和碳酸钠溶液吸收乙酸乙酯,除去乙醇和乙酸、降低乙酸乙酯的溶解度,便于分层,乙酸乙酯不溶于水溶液,所以分离的方法为分液,故答案为:CH3CH2OH+CH3COOHCH3COOCH2CH3+H2O;饱和的碳酸钠溶液;分液.
点评 本题考查了有机物的制备实验,侧重于实验仪器、实验操作、产率的计算的考查,题目难度中等,考查了学生的实验探究能力.
已知:溶液A只含Cu2+、Fe2+、Fe3+三种金属离子,且三种离子沉淀时的pH如表所示.回答下列问题.
金属离子 | Fe3+ | Fe2+ | Cu2+ | |
pH | 氢氧化物开始沉淀 | 1.9 | 7.0 | 4.7 |
氢氧化物安全沉淀 | 3.2 | 9.0 | 6.7 |
(2)图中“试剂1”若为H2O2,它在流程中的具体作用为Fe2+开始沉淀时的pH为7.0,此时Cu2+已完全沉淀.所以欲除去Cu2+中混有的Fe2+,利用双氧水(也可用氯气)先将其氧化为Fe3+.
(3)加入CuO的作用是调节溶液pH,则pH的范围为3.2≤pH<4.7.
(4)由溶液C获得CuCl2•3H2O,需要经过蒸发浓缩、冷却结晶、过滤、洗涤、干燥等操作,洗涤CuCl2•3H2O晶体需要的主要玻璃仪器有烧杯、玻璃棒、漏斗.
A. | 该温度下,a点时,3 v正(CO2)=v正(H2) | |
B. | 曲线Ⅱ对应的条件改变可能是充入氦气 | |
C. | 曲线Ⅰ对应的条件改变可能是降低温度 | |
D. | 从反应开始至a点,v (CO2)=0.6 mol•L-1•min-1 |
t/s | 0 | 5 | 15 | 25 | 35 |
n(A)/mol | 1.0 | 0.85 | 0.81 | 0.80 | 0.80 |
A. | 反应在前5s的平均速率v(A)=0.17mol•L-1•s-1 | |
B. | 保持其他条件不变,升高温度,平衡时c(A)=0.41mol•L-1,则反应的△H>0 | |
C. | 相同温度下,起始时向容器中充入2.0mol C,达到平衡时,C的转化率大于80% | |
D. | 相同温度下,起始时向容器中充入0.20mol A、0.20mol B和1.0mol C,反应达到平衡前v(正)<v(逆) |
T(℃) | 700 | 800 | 830 | 1000 | 1200 |
K | 0.6 | 0.9 | 1.0 | 1.7 | 2.6 |
Ⅱ.该反应为吸热(填“吸热”或“放热”)反应.
Ⅲ.某温度下,反应体系中各物质的平衡浓度符合下式:3c(CO2)•c(H2)=5c(CO)•c(H2O),试判断此时的反应温度为700℃.
Ⅳ.830℃时,向该容器中加入1molCO2与1molH2开始反应,达到平衡时,混合气体中CO2的体积分数是25%.
Ⅴ.保持温度不变,若往IV的平衡体系中再通入2molCO2与2molH2,则再达新平衡时,H2的转化率为50%.
A. | 酒精和碘 | B. | 水和溴苯 | C. | 乙醇和水 | D. | 硝基苯和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