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目内容
14.实验室用锌跟足量的稀硫酸反应制取氢气,若要制得2.5L(标准状态)氢气,需要多少摩尔锌?同时要消耗20%的硫酸(ρ=1.14g/cm3)多少mL?分析 根据Zn+H2SO4=ZnSO4+H2↑计算参加反应Zn的物质的量、参加反应H2SO4的质量,结合质量分数计算硫酸溶液质量,再根V=$\frac{m}{ρ}$计算H2SO4的体积.
解答 解:设反应Zn的物质的量为x、参加反应H2SO4的质量为y,则:
Zn+H2SO4=ZnSO4+H2↑
1mol 98g 22.4L
x y 2.5L
所以x=$\frac{1mol×2.5L}{22.4L}$≈0.11mol
y=$\frac{98g×2.5L}{22.4L}$=10.9375g
故硫酸溶液的体积为(10.9375g÷20%)÷1.14g/mL≈48mL,
答:需要锌的物质的量为0.11mol,需要硫酸的体积约是48mL.
点评 本题考查化学方程式计算,侧重考查学生计算能力,难度不大.
练习册系列答案
相关题目
4.近年来流行喝苹果醋.苹果醋是一种由苹果发酵而成的具有解毒、降脂、减肥和止泻等作用的保健食品.苹果酸(α羟基丁二酸)是这种饮料的主要酸性物质,其结构如图所示:
下列相关说法正确的是( )
下列相关说法正确的是( )
A. | 1mol苹果酸在一定条件下能与足量钠反应生成3mol氢气 | |
B. | 苹果酸在一定条件下能催化氧化生成醛 | |
C. | 苹果酸在一定条件下能发生加聚反应生成高分子化合物 | |
D. | 1 mol苹果酸与NaHCO3溶液反应最多消耗2 mol NaHCO3 |
5.在下图装置中,烧瓶中充满干燥气体a,将滴管中的液体b挤入烧瓶内,轻轻振荡烧瓶,然后打开弹簧夹f,烧杯中的液体b呈喷泉状喷出,最终几乎充满整个烧瓶.则a和b分别是( )
a(干燥气体) | b(液体) | |
A | NO | NaOH溶液 |
B | Cl2 | 饱和NaCl溶液 |
C | CO2 | KOH溶液 |
D | NO2 | 水溶液 |
A. | A | B. | B | C. | C | D. | D |
9.交警检测酒后驾车的原理是:2K2Cr2O7+3C2H5OH+8H2SO4═2Cr2(SO4)3+3CH3COOH+2K2SO4+11H2O(橙色的K2Cr2O7生成绿色的Cr3+).对该反应的叙述正确的是( )
A. | 乙醇在该反应中表现为氧化性 | B. | 反应中Cr元素被还原 | ||
C. | 该反应不是氧化还原反应 | D. | 该反应时复分解反应 |
1.下图是元素周期表的一部分,针对表中的①~⑩种元素,用元素符号或化学式回答相关问题:
(1)在这些元素中,化学性质最不活泼的原子的原子结构示意图为.
(2)这些元素中的最高价氧化物对应的水化物中,酸性最强的是HClO4,碱性最强的是KOH.
(3)⑤的单质与氢氧化钠溶液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2Al+2NaOH+2H2O=2NaAlO2+3H2↑.⑤的氢氧化物与氢氧化钠溶液反应的离子方程式为Al(OH)3+OH-=AlO2-+2H2O.
(4)将⑦单质通入③与⑩组成的化合物中,发生反应的离子方程式是Cl2+2Br-=2Cl-+Br2.
族 周期 | ⅠA | ⅡA | ⅢA | ⅣA | ⅤA | ⅥA | ⅦA | 0 |
二 | ① | ② | ||||||
三 | ③ | ④ | ⑤ | ⑥ | ⑦ | ⑧ | ||
四 | ⑨ | ⑩ |
(2)这些元素中的最高价氧化物对应的水化物中,酸性最强的是HClO4,碱性最强的是KOH.
(3)⑤的单质与氢氧化钠溶液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2Al+2NaOH+2H2O=2NaAlO2+3H2↑.⑤的氢氧化物与氢氧化钠溶液反应的离子方程式为Al(OH)3+OH-=AlO2-+2H2O.
(4)将⑦单质通入③与⑩组成的化合物中,发生反应的离子方程式是Cl2+2Br-=2Cl-+Br2.
8.下列物质中,属于酯类的是( )
A. | 甘油 | B. | 汽油 | C. | 润滑油 | D. | 植物油 |
5.图Ⅰ是NO2(g)+CO(g)?CO2(g)+NO(g)反应过程中能量变化的示意图.一定条件下,在固定容积的密闭容器中该反应达到平衡状态.当改变其中一个条件X,变量Y随X的变化关系曲线如图Ⅱ所示.下列有关说法正确的是( )
A. | 一定条件下,向密闭容器中加入1 mol NO2(g)与1 mol CO(g)放出234 kJ热量 | |
B. | 若X表示CO的起始浓度,则Y表示的可能是NO2的转化率 | |
C. | 若X表示温度,则Y表示的可能是CO2的物质的量浓度 | |
D. | 若X表示反应时间,则Y表示的可能是混合气体的密度 |
6.下列分子式表示的物质具有异构体数最多的是( )
A. | C3H7Cl | B. | C4H8 | C. | CH2Cl2 | D. | C2H2Cl2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