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目内容
19.短周期元素Q、R、T、W在元素周期表中的位置如图:其中T所处的周期序数与主族序数相等,请回答下列问题(1)T在周期表中位于第三周期,第ⅢA族
(2)元素的非金属性:Q弱于W (填“强于”或“弱于”)
(3)Q的单质与W的最高价氧化物的水化物浓溶液共热发生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C+2H2SO4(浓)$\frac{\underline{\;\;△\;\;}}{\;}$2SO2↑+CO2↑+2H2O
(4)原子序数比R多1的元素的1种氢化物能分解为它的另一种氢化物,此分解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2H2O2$\frac{\underline{\;MnO_2\;}}{\;}$2H2O+O2↑
(5)R有多种氧化物,其中甲的相对分子质量最小.在一定条件下,2L的甲气体与1L的氯气相混合,若该气体被足量的NaOH溶液完全吸收后没有气体残留,所生成的R的含氧酸盐的化学式为NaNO2.
分析 根据短周期元素Q、R、T、W在元素周期表中的位置知,Q和R位于第二周期、T和W位于第三周期,T所处的周期序数与主族序数相等,则T是Al元素,则Q是C元素、R是N元素、W是S元素,再结合原子结构、元素周期律、物质的性质分析解答.
解答 解:根据短周期元素Q、R、T、W在元素周期表中的位置知,Q和R位于第二周期、T和W位于第三周期,T所处的周期序数与主族序数相等,则T是Al元素,则Q是C元素、R是N元素、W是S元素,
(1)T为Al,原子核外有3个电子层,最外层电子数为3,位于周期表第3周期ⅢA族,故答案为:三;ⅢA;
(2)Q是C元素,W为S,S的非金属性较强,故答案为:弱于;
(3)Q是C元素,W为S,C和浓硫酸在加热条件下反应可生成二氧化碳、二氧化硫,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C+2H2SO4(浓)$\frac{\underline{\;\;△\;\;}}{\;}$2SO2↑+CO2↑+2H2O,
故答案为:C+2H2SO4(浓)$\frac{\underline{\;\;△\;\;}}{\;}$2SO2↑+CO2↑+2H2O;
(4)原子序数比R多1的元素为O,对应的一种氢化物能分解为它的另一种氢化物,应为过氧化氢的反应,方程式为2H2O2 $\frac{\underline{\;MnO_2\;}}{\;}$ 2H2O+O2↑,
故答案为:2H2O2 $\frac{\underline{\;MnO_2\;}}{\;}$ 2H2O+O2↑;
(5)R有多种氧化物,其中甲的相对分子质量最小,则甲为NO,在一定条件下,2L的甲气体与0.5L的氧气相混合,若该混合气体被足量的NaOH溶液完全吸收后没有气体残留,即NO与氧气按物质的量之比为4:1反应,根据电子得失守恒可判断所生成的N的含氧酸盐中N的化合价为+3价,所以其含氧酸盐的化学式为NaNO2,
故答案为:NaNO2.
点评 该题是高考中的常见题型,属于中等难度的试题.试题基础性强,侧重对学生基础知识的巩固和训练,有利于提高学生的逻辑推理能力和应试能力.本题主要是元素“位、构、性”三者关系的综合考查,比较全面考查学生有关元素推断知识和灵活运用知识的能力,考查了学生对物质结构与性质关系以及运用元素周期律解决具体化学问题的能力.
A. | 物理变化 | B. | 化学变化 | C. | 化合反应 | D. | 分解反应 |
A. | 1mol重甲基(-CD3)含有电子数为9NA | |
B. | 34 g H2O2中含有的阴离子数为NA | |
C. | 在含Al3+总数为NA的AlCl3溶液中,Cl-总数为3NA | |
D. | 1 mol铁铝混合物与足量稀盐酸反应时,转移电子数是3NA |
A. | Na+ | B. | Al3+ | C. | K+ | D. | S2- |
A. | 酸雨--硫的氧化物、氮的氧化物 | |
B. | 光化学烟雾--碳氢化合物、氮的氧化物 | |
C. | 臭氧空洞--氟氯烃(即氟利昂) | |
D. | 温室效应--SO2 |
A. | 乙醇催化氧化制取乙醛:CH3CH2OH+O2 $→_{△}^{催化剂}$ CH3CHO+H2O | |
B. | 苯与浓硫酸、浓硝酸的混合液共热制硝基苯: | |
C. | 乙酸和乙醇发生反应生成乙酸乙酯:CH3CH2OH+CH3COOH$?_{△}^{催化剂}$CH3COOC2H5 | |
D. | 乙烯使酸性高锰酸钾溶液褪色:5CH2=CH2+12 MnO4-+36H+→10CO2+12 Mn2++28H2O |
CH2=CH-CH=CH2(g)+2H2(g)=CH3CH2CH2CH3(g)△H=-236.6kJ•mol-1
CH3-C≡C-CH3(g)+2H2(g)=CH3CH2CH2CH3(g)△H=-272.7kJ•mol-1
由此不能判断( )
A. | 1,3-丁二烯和2-丁炔稳定性的相对大小 | |
B. | 1,3-丁二烯和2-丁炔分子储存能量的相对高低 | |
C. | 1,3-丁二烯和2-丁炔相互转化的热效应 | |
D. | 一个碳碳叁键的键能与两个碳碳双键键能之和的大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