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目内容
4.将硫酸在下列用途和反应中各表现出的性质,用编号填在横线上:A、强酸性 B、高沸点酸 C、吸水性 D、脱水性 E、强氧化性
(1)浓硫酸在空气中敞口放置质量会增加.C
(2)用铝槽车装运浓硫酸.E
(3)浓硫酸与食盐固体共热.B
(4)实验室用硫酸与亚硫酸钠制二氧化硫.A
(5)胆矾放入盛浓硫酸的容器中变成白色.C
(6)浓硫酸与铜共热.AE
(7)浓硫酸与碳共热.E
(8)浓硫酸接触纸片后,纸变黑.D.
分析 (1)浓硫酸具有吸水性;
(2)浓硫酸具有强的氧化性,能够使铁铝钝化;
(3)浓硫酸具有难挥发性;
(4)硫酸为强酸具有酸性能够置换弱酸;
(5)浓硫酸能够吸收结晶水;
(6)浓硫酸与铜反应生成硫酸铜、二氧化硫和水;
(7)浓硫酸与炭反应生成二氧化硫、二氧化碳和水;
(8)浓硫酸具有脱水性,能够使纤维素脱水碳化.
解答 解:(1)浓硫酸具有吸水性,敞口久置会增重,故选C;
(2)用铝槽车装运浓硫酸,体现浓硫酸强氧化性,故选E;
(3)浓硫酸具有难挥发性,能够制备易挥发性的氯化氢,故选:B;
(4)实验室用硫酸与亚硫酸钠制二氧化硫,体现硫酸的强酸性,故选:A;
(5)胆矾放入盛浓硫酸的容器中变成白色,体现浓硫酸的吸水性,故选C;
(6)浓硫酸与铜反应生成硫酸铜、二氧化硫和水,既表现浓硫酸的氢氧化性,又表现酸性,故选;AE;
(7)浓硫酸与碳共热,生成二氧化碳和二氧化硫,体现浓硫酸的强氧化性,故答案为:E;
(8)浓硫酸接触纸片后,纸变黑,体现浓硫酸的脱水性,故选:D;
点评 本题考查了硫酸的性质,熟悉浓硫酸的强氧化性、难挥发性、吸水性、脱水性是解题关键,注意吸水性与脱水性的区别.
练习册系列答案
相关题目
10.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 | 已知:O═O键键能为a kJ/mol、H-H键键能为b kJ/mol、水蒸气中H-O键能为c kJ/mol.又知:H2O(g)═H2O(l)△H=-d kJ/mol.则反应2H2 (g)+O2(g)═2H2O(l) 的△H为:(a+2b-4c-2d)kJ/mol | |
B. | 为确定某酸H2A是强酸还是弱酸,可测常温下NaHA溶液的pH.若常温下pH>7,则H2A是弱酸;若pH<7,则H2A是强酸 | |
C. | 常温下pH相同的CH3COONa溶液、C6H5ONa溶液、Na2CO3溶液、NaOH溶液,则溶液浓度大小关系:c(CH3COONa)>c(Na2CO3)>c(C6H5ONa)>c(NaOH) | |
D. | 相同温度下,将足量氯化银固体分别放入相同体积的①蒸馏水、②0.1 mol/L盐酸、③0.1 mol/L氯化镁溶液、④0.1 mol/L硝酸银溶液中,Ag+浓度:①>④=②>③ |
11.碲(Te)是与O、S同族的元素,位于第五周期.据此,推断碲的相关性质错误的是( )
A. | 碲的单质在常温下是固态 | B. | 碲的常见化合价是-2、+4、+6 | ||
C. | 碲可能作半导体材料 | D. | 碲的氢化物H2Te很稳定 |
19.常温下,pH=8~9的Na2SO3溶液中存在:SO32-+H2O=HSO3-+OH-,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 | c(SO32-)>c(OH-)>c(HSO3-) | B. | c(OH-)=c(HSO3-)+2c(H2SO3)+c(H+) | ||
C. | 加入少量NaOH固体,Kw增大 | D. | 加入稀盐酸,c(HSO3-)减小 |
9.汞蒸气有毒,如汞不慎洒在桌面上,应立即洒一些( )
A. | 硫磺 | B. | 纯碱 | C. | 烧碱 | D. | 细沙 |
16.关于硝酸的性质,叙述错误的是( )
A. | 无色、易挥发,有刺激性气味的液体 | |
B. | 浓度为98%以上的浓硝酸叫发烟硝酸,具有脱水性 | |
C. | 浓硝酸通常显黄色,因为溶解了少量的二氧化氮 | |
D. | 硝酸不稳定,浓度越大越易分解 |
13.下列叙述中不正确的是 ( )
A. | 卤素单质的颜色按Cl2、Br2、I2的顺序逐渐变深 | |
B. | Cl2、Br2、I2的氧化性逐渐增强 | |
C. | 氯、溴、碘的原子半径或离子半径随电子层数的增多而增大 | |
D. | 氯气易液化,溴单质易挥发,碘单质易升华 |
14.将甲、乙两种气体同时通入过量的丙溶液中,可能产生沉淀的组合是( )
序号 | 甲 | 乙 | 丙 |
① | CO2 | SO2 | Ca(OH)2 |
② | HCl | CO2 | Ca(OH)2 |
③ | CO2 | SO3 | Ba(NO3)2 |
④ | NO2 | SO2 | BaCl2 |
⑤ | CO2 | NH3 | CaCl2 |
⑥ | O2 | NH3 | MgCl2 |
A. | ①②⑤ | B. | ①③⑤⑥ | C. | ①②④⑤ | D. | 全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