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目内容

【题目】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各题

《南山集》目录序

(清)戴钧衡

呜呼!文章之事,岂不难哉!司马子长生汉武之朝,以天授之才,承累世之学,通古今书史之秘,穷天下山水奇迹,其所遭,极人世万不可堪之境,侘傺抑郁,感愤悲伤,以其所,发为文章,遂以雄天下,传于后世。自后世言文章称大家者,所造虽各有不同,要莫不深得乎子长之义旨。

国朝作者间出,海内翕然推为正宗,莫如吾乡望溪方氏。方氏生平极所叹服者,则惟先生。先生与望溪生为同里,又自少志意相得,迨老不衰。其学之浅深,文章之得失,知之深而信之者,莫如望溪。顾望溪生为显官,身后著作在天下,而先生摧折困抑,垂老构祸以死,著作脱轶,莫为之收,一二藏书家有其稿者,又秘弗敢出。四方学者,徒耳先生之名,求读其书不可得。文章之遭际,幸不幸固如是耶!

余读先生之文,见其境象如太空之浮云,变化无迹;又如飞仙御风,莫窥行止。私尝拟之古人,以为庄周之文、李白之诗,庶几相似。而其气之逸韵之远,则直入司马子长之室而得其神。云鹗氏尝谓子长文章之逸气,欧阳永叔后,惟先生得之,非虚语也。余又观先生文中自叙,及望溪先生所作序文,知先生生平每子长自命,其胸中藏有数百卷书,滔滔欲出。向令克成,必有不同于班固、范蔚宗、陈寿诸人者,岂仅区区文字足见其得子长之神哉?惜乎有子长之才,不能有子长之志,仅此区区,而犹厄抑使不得彰行于世,良可悲也。

先生文集名不一,少时著有《困学集》《芦中集》,皆不可复见。今世所仅存者,惟门人尤云鹗刊本,所谓《南山集》是也。里中吴氏藏有写本,较尤本文多且半,余而抄之。复许君处见先生手稿十数首。又尤本、吴本未加编次,亦无意例,余乃共取编。呜呼!余所见三本,同异如此,此外不可见者,其零散知几何也?

道光辛丑十二月,宗后学钧衡谨

(选自《戴南山先生全集》,有删改)

注】《南山集》:戴名世文集名。戴名世,号南山,清代桐城派奠基人、文学家,因文字狱被杀。司马子长:司马迁,字子长。望溪:清文学家方苞,晚号望溪。

【1】对下列句子中加线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以其所,发为文章 畜:积聚

B.知之深而信之 笃:厚道

C.余而抄之 假:借

D.宗后学钧衡谨 识:记

【2】下列句子中加线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

A.穷天下山水奇迹 余乃共取编

B.方氏生平极所叹服者 一二藏书家有其稿者

C.遂以雄天下 许君处见先生手稿十数首

D.知先生生平每子长自命 余所见三本,同异如此

【3】把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四方学者,徒耳先生之名,求读其书不可得。

译文:

(2)私尝拟之古人,以为庄周之文、李白之诗,庶几相似。

译文:

(3)仅此区区,而犹厄抑使不得彰行于世,良可悲也。

译文:

【4】作者认为戴名世的文章有哪些特点?请结合文意简要概括。

答:

【答案】

【1】B

【2】C

【3】各地求学的人,只听说先生的名声,想读他的书却不能得到。

我私下里曾经将他的文章与古人的诗文相比,认为它与庄周的文、李白的诗差不多相类似。

仅这些(残存的)很少的文章,却还遭受压制使它不能在世间公开流传,确实可悲啊。

【4】境象变化自然;气韵超逸深远;行文纵横奔放。

【解析】

【1】笃:坚定。

【2】C项两句中都是介词,在;A项,助词,的/代词,它;B项,连词,表转折/连词,表递进;D项,介词,用/介词,凭。

【4】本题考查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的能力。本题要求概括文中戴名世的文章的特点,概括范围在文章第三段。从原文中可以找到如其境象如太空之浮云,变化无迹;又如飞仙御风,莫窥行止可见其境象扩大;其气之逸韵之远,则直入司马子长之室而得其神可见其气韵高远。尝拟之古人,以为庄周之文、李白之诗,庶几相似可见其行文之汪洋恣肆。

【参考译文】

唉!写文章的事,难道不难吗?司马迁出生在汉武帝的时代,凭借上天赐给他的才学,继承几代人的学问,通晓古今史书的奥秘,穷尽天下山水的奇迹。他(戴名世)的遭遇,极尽人世间不可忍受的境地,(他)失意抑郁,感到的愤慨悲伤,凭借他的(这些)积蓄,喷发出来成为文章,于是以此称雄于天下,流传于后世。从后世凭文章称为大家的人来看,他们的造就虽然各有不同,但精要之处没有谁不是深得司马迁文章的大义和要旨的。

本朝写文章的著名的人间或有,天下共同推崇为正宗,没有谁像我的同乡方望溪(方苞)了。方先生一生所叹服的人,只有(戴名世)先生了。先生与方望溪是同乡,又从少年时代志趣意气相投,一直到老也不衰减。先生学问的深浅,文章的得失,了解得深刻且相信得忠实的人,没有谁比得上方望溪。方望溪推崇他,求学的人又有什么可说的呢?只是方望溪一生为官显要,一生的著述遍布天下,而(戴名世)先生挫折困顿压抑接近老年遭受横祸而死,著作散失,没有谁为他收集,而少数藏书人当中有他的书稿的人,又秘而不宣不敢拿出来。(如此),四面八方求学的人,只是耳闻先生的名声,求他的书却不能得到。文章的遭遇,幸运与不幸运本来像这样啊!

我读(戴名世)先生的文章,看到它的意境像太空的浮云,变化无痕;又像飘飞的仙人,没有谁可以窥视它的行踪。我私下里把他比作古人,认为庄周的文章,李白的诗歌和他的文章差不多相似。但他文章气势逸致神韵的高远,就一直进入司马迁的境界而得到他的神韵了。我的学生尤云鹗曾经说司马迁文章的飘逸之气,欧阳修在其后,只有(戴名世)先生得到了,这并非虚妄之言啊!我又看先生文中的自叙,以及方苞先生所写的序,知道先生历来常常以司马迁自比,他的心中藏有百卷诗书,像江水一样滔滔欲出。先前让他写出(那些文章),一定有不同于班固、范蔚宗、陈寿这些人的地方。难道仅这一点点文字就足以看到司马迁文章的神韵吗?可惜啊,先生有司马迁的才能,却没能够有司马迁的大志,仅这一点点,而还受到困厄压抑让他不能够彰显于世,确实可悲啊!

(戴名世)先生文集的名称不一,年青时著有《困学集》、《芦中集》,都不能再次见到,现在所仅存的,只有我的学生尤云鹗刻印的版本,叫做《南山集》的就是。同乡人吴姓藏有手写的本子,比尤云鹗刻印的本子文字多了将近一半,我借过来抄下它们。又在许君处看到(戴名世)先生的手稿十来首。又因为尤云鹗、吴姓乡人的本子没有按一定的次序编排组织,也没有说明编书的原则的例言,我就一起拿过来编写。凭我所看到的这三本,差异就有这样大,这以外那些没有能看到的,那些零散的又知道有多少呢?

道光辛丑年十二月,同族后学戴钧衡谨记。

练习册系列答案
相关题目

【题目】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各小题。

子瞻和陶渊明诗集引

苏 辙

东坡先生谪居儋耳,置家罗浮之下,独与幼子过负担渡海。葺茅竹而居之,日啖荼芋,而华屋玉食之念不存在于胸中。平生无所嗜好,以图史为园囿,文章为鼓吹,至此亦皆罢去。独喜为诗,精深华妙,不见老人衰惫之气。

是时,辙亦迁海康,书来告曰:古之诗人有古之作矣,未有追和古人者也。追和古人,则始于东坡。吾于诗人,无所甚好,独好渊明之诗。渊明作诗不多,然其诗质而实绮,癯而实腴,自曹、刘、鲍、谢、李、杜诸人皆莫及也。吾前后和其诗凡百数十篇,至其得意,自谓不甚愧渊明。今将集而并录之,以遗后之君子,子为我志之。然吾于渊明,岂独好其诗也哉?如其为人,实有感焉。渊明临终,疏告俨等:吾少而穷苦,每以家贫,东西游走。性刚才拙,与物多忤,自量为己必贻俗患,黾勉辞世,使汝等幼而饥寒。渊明此语,盖实录也。吾今真有此病而不早自知,半生出仕,以犯世患,此所以深服渊明,欲以晚节师其万一也。

嗟夫!渊明不肯为五斗米一束带见乡里小人,而子瞻出仕三十余年,为狱吏所折困,终不能,以陷于大难,乃欲以桑榆之末景,自托于渊明,其谁肯信之?虽然,子瞻之仕,其出入进退,犹可考也。后之君子,其必在以处之矣。

辙少而无师,子瞻既冠而学成,先君命辙师焉。子瞻尝称辙诗有古人之风,自以为不若也。然自其居东坡,其学日进,沛然如川之方至。其诗比杜子美李太白为有余,遂与渊明比。辙虽驰骤从之,常出其后。其和渊明,辙继之者亦一二焉。

《子瞻和陶渊明诗集引》

【注】黾勉:努力。

【1】对下列加线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古之诗人有古之作矣 拟:模仿

B.欲以晚节师其万一也 范:以……为榜样

C.终不能 悛:屈服

D.然自其居东坡 斥:被排斥,被贬谪

【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东坡先生被贬海南,他的小儿子苏过陪同,住茅舍,吃苦菜芋头,但是他不以为苦,喜欢写诗,而诗也还是精神饱满。

B.苏轼追和陶渊明的诗,一是因为喜欢陶渊明的诗,二是因为陶渊明的诗不多,三是喜欢陶渊明性格。

C.苏辙认为苏轼到了晚年在陶渊明身上寻求寄托的说法难以让世人相信,因为他不管出入朝廷还是升官贬官他都始终坚持自己。

D.苏辙认为苏轼的诗作胜过李白杜甫,和陶渊明并驾齐驱,自己跟着兄长写诗,但总是不如他。可见东坡才华横溢。

【3】把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汉语。

(1)渊明作诗不多,然其诗质而实绮,癯而实腴,自曹、刘、鲍、谢、李、杜诸人皆莫及也。

译文:

(2)今将集而并录之,以遗后之君子,子为我志之。

译文:

【4】结合全文,请简要概括苏轼的性格特点。

答:

【题目】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秀野堂记

朱彝尊

长洲顾侠君,筑堂于宅之北,闾丘坊之南。导以回廊,空以径,累石为山,望之平远也;捎沟为池,即之蕴沦也。登者免攀陟之劳,居者无尘壒之患。晓竹鸡鸣焉,昼则扶桑焉。于是插架以储书,叉竿以立画,置酒以娱宾客,极朋友晜弟之乐。暇取元一代之诗综之,得百家焉,业布之通都矣。侠君梦有客愉愉,有客瞿瞿,一一十十,容色则殊,或俯而拜,或立而盱觉而曰:是其为元人之徒与?将林有遗材,而渊有遗珠与?乃借钞于藏书者,复得百家焉,未已也。博观乎书画,旁搜乎碑碣,真文梵夹,靡勿考稽,又不下百家,而元人之诗乃大备矣。

予留吴下,数君之堂。侠君请予作记。思夫园林丘壑之美,恒为有力者所占,通宾客者盖寡。所狎或匪其人。明童妙妓充于前,平头长鬣之奴奔走左右,舞歌既,荆棘生焉。惟学人才士著作之地,往往长留天壤间,若文选之楼,尔雅之台是已。吴多名园,然芜没者何限!而沧浪之亭,乐圃之居,玉山之堂,耕渔之轩,至今名存不废。则以当日有敬业乐群之助,留题尚存也。侠君筑斯堂,媕群雅,将自元而宋而唐而南北朝而汉,悉取论定焉。吾姑记于壁,用示海内诵元诗者。

【注】壒:尘埃。晜:同,兄长。盱:张目而视。梵夹:佛经。媕:捕捉。

【1】对下列句子中加横线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昼则扶桑 放:开放。

B.暇取元一代之诗综之 甄:鉴别。

C.予留吴下,数君之堂 过:拜访。

D.舞歌既,荆棘生焉 阕:分段。

【2】下列各组语句中,加横线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A.晓竹鸡鸣焉 位卑足羞,官盛则近谀

B.侠君梦有客愉愉 过夕可饮

C.悉取论定焉 请立太子为王,绝秦望

D.用示海内诵元诗者 奚以九万里而南为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秀野堂的北面是宅第,南面是闾丘坊,还有回廊小径,假山池塘,时有鸡鸣鸟叫,是自然风光和人工美景的巧妙结合。

B.秀野堂里常有文人墨客往来,主人在此放置书架,闲暇时,置酒与友人论诗,忙碌时,就搜集元诗,认真整理并抄录结集。

C.文选楼和尔雅台因为歌舞升平而终于荒芜废弃,只有沧浪亭、乐圃居、玉山堂、耕渔轩,至今名声在外,那是因为题诗尚存。

D.很多的园林建筑,年深日久都会荒废。而真正能传世不朽的,是人类文化的精华,秀野堂在搜集整理诗歌方面卓有成就。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觉而曰:是其为元人之徒与?将林有遗材,而渊有遗珠与?

译文:

2思夫园林丘壑之美,恒为有力者所占,通宾客者盖寡。所狎或匪其人。

译文:

【题目】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题。

厓门吊古记

方良永

弘治甲子春二月丙午,予出按海北,取道新会县。县官属谒既,予进知县罗侨,语之曰:厓山之事,千古痛愤。办香敬吊,行与子偕。乃具牲帛,僦民舟习海行者行。

夜二鼓,乘汐出港口,风静波平。天未明抵岸。启篷窗,东视厓门甚迩,景色曚曚未辨。登岸,典祠者于道左。少顷至祠下,达观殿宇碑亭,考其营建颠末。中祀文天祥、陆秀夫、张世杰三公,两庑皆祀同时死节诸臣。其额与祭,则皆上请于朝,得旨俞允者也。观礼毕,易便服,穿丛薄间,从西上直至山巅。转顾后山苍翠,亭耸如扆;环视左右山,逶迤盘踞,如虎伏龙行,水绕其势如弯弓。隔岸诸峰层叠,秀丽如画。较以形胜,此亦足恃,而顾不能救国之亡,岂地势无与于人事;抑天命已去,非此所能胜欤?悄然而退。

予回舟次,伫立岸上,见水鸟飞鸣而下上,渔歌互答于两涯。追思往事,黯然伤怀。徘徊间,典祠者曰:前有奇石可往观。予遂乘小舟径诣石处,蹑磴仰视,巨石如屏。屏石有刻,已磨灭不可读。顾问典祠者,云旧有大刻元柱国将军张弘范灭宋于此。近巡按广平徐公瑁易刻曰:宋丞相陆秀夫太傅张世杰死事于此。今石长字没矣。予窃论弘范宜不足责宋之执政以国与人如弃遗余恬不知恤非得二公振起其间天理民彝或几乎息。彼弘范犹元臣也,足深咎。况二三公之名实,昭然史册间,当日月争光;区区摩崖,胡能轻重,而必与之较争哉!

因与罗尹论厓山事:谓当宋室播迁之时,三公非顾命大臣,皆无与国休戚存亡之义,即使不死,亦无敢非之者。今其孤忠大节,出于寻常之所不料,此所以尤使后人追思景慕,不容但已也。祠有田三顷余,乃知县废寺遗业所充。又山故无虎豹,居民素不为盗,巡司虽设,频年无捕获功。天既薄暮,予独坐舟中,感今念昔,屡就枕而不成寐。

既竣事,咸曰:自有厓山之行,天日无此晴霁,风波无此平也。

(选自《方简肃文集》卷五,有删节)【注】厓门:即崖山,位于广东新会南大海中。南宋末,宋军与张弘范统帅的元军在此决战,宋军全军覆没,张世杰、陆秀夫等大臣及宋少帝赵昺殉国,宋亡。扆:屏风。民彝:人伦。摩崖:在山崖上书刻文字。

【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典祠者于道左 逆:迎接

B.考其营建 颠:开始

C.乃知县废寺遗业所充 割:割据

D.风波无此平 妥:安定

【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横线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

A.僦民舟习海行者行 不半载而武昌之大革命

B.足深咎 青泥盘盘

C.当日月争光 落霞孤鹜齐飞

D.出于寻常之所不料 其一气之余烈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作者出京巡察,途经新会,因感南宋厓山之事而痛心悲愤,所以请新会知县陪同,置备祭品,渡海前往敬吊忠烈。

B.作者登厓山之巅,见群山蜿蜒,高耸如屏,流水环绕,势如弯弓,因此认为宋军覆灭在于未能据险坚守。

C.近世的广平巡按监察御史徐瑁改刻奇石上的字为宋丞相陆秀夫太傅张世杰死事于此,作者认为对摩崖石刻不必与之较争。

D.作者认为,三公未被先帝托以辅国重任,并无和国家共存亡的责任,但却能忠贞自持,这使他们尤为后人怀念景仰。

【4】用/给文中划波浪线的部分断句。

予 窃 论 弘 范 宜 不 足 责 宋 之 执 政 以 国 与 人 如 弃 遗 余 恬 不 知 恤 非 得 二 公 振 起 其 间 天 理 民 彝 或 几 乎 息

【5】把文中画线的文字译成现代汉语。

(1)岂地势无与于人事;抑天命已去,非此所能胜欤?

译文:

(2)皆无与国休戚存亡之义,即使不死,亦无敢非之者。

译文: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27-86699610 举报邮箱:58377363@163.com

精英家教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