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目】为了调查A、B两个区的初三学生体育测试成绩,从两个区各随机抽取了1000名学生的成绩(满分:40分,个人成绩四舍五入向上取整数)
A区抽样学生体育测试成绩的平均分、中位数、众数如下:
平均分 | 中位数 | 众数 |
37 | 36 | 37 |
B区抽样学生体育测试成绩的分布如下:
成绩 | 28≤x<31 | 31≤x<34 | 34≤x<37 | 37≤x<40 | 40(满分) |
人数 | 60 | 80 | 140 | m | 220 |
请根据以上信息回答下列问题
(1)m= ;
(2)在两区抽样的学生中,体育测试成绩为37分的学生,在 (填“A”或“B”)区被抽样学生中排名更靠前,理由是 ;
(3)如果B区有10000名学生参加此次体育测试,估计成绩不低于34分的人数.
【题目】如图,已知线段AB=6cm,过点B做射线BF且满足∠ABF=40°,点C为线段AB中点,点P为射线BF上的动点,连接PA,过点B作PA的平行线交射线PC于点D,设PB的长度为xcm,PD的长度为y1cm,BD的长度为y2cm.(当点P与点B重合时,y1与y2的值均为6cm)
小腾根据学习函数的经验,分别对函数y1,y2随自变量x的变化而变化的规律进行了探究.
下面是小腾的探究过程,请补充完整:
(1)按照下表中自变量x (0≤x≤6)的值进行取点、画图、测量,分别得到了y1,y2与x的几组对应值:
x/cm | 0 | 1 | 2 | 3 | 4 | 5 | 6 |
y1/cm | 6.0 | 4.7 | 3.9 | 4.1 | 5.1 | 6.6 | 8.4 |
y2/cm | 6.0 | 5.3 | 4.7 | 4.2 | 3.9 | 4.1 |
(说明:补全表格时相关数值保留一位小数)
(2)在同一平面直角坐标系xOy中,描出补全后的表中各组数值所对应的点(x,y1),(x,y2),并画出y1,y2的图象;
(3)结合函数图象解决问题:当△PDB为等腰三角形时,则BP的长度约为 cm;
(4)当x>6时,是否存在x的值使得△PDB为等腰三角形 (填“是”或者“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