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目内容
【题目】如图,在四边形ABCD中,DC∥AB,DA⊥AB,AD=4cm,DC=5cm,AB=8cm.如果点P由B点出发沿BC方向向点C匀速运动,同时点Q由A点出发沿AB方向向点B匀速运动,它们的速度均为1cm/s,当P点到达C点时,两点同时停止运动,连接PQ,设运动时间为t s,解答下列问题:
(1)当t为何值时,P,Q两点同时停止运动;
(2)设△PQB的面积为S,当t为何值时,S取得最大值,并求出最大值;
(3)当△PQB为等腰三角形时,求t的值.
【答案】(1)t=5秒;(2)当t=4时,S的最大值是;(3)t=秒或t=4秒或t=秒.
【解析】
(1)∵当P点到达C点时,两点同时停止运动,∴求出BC长是关键,再除以1即得t值,作CE⊥AB于E,利用勾股定理求出BC的长,再除以速度即可;
(2)由已知条件,把△PQB的边QB用含t的代数式表示出来,作PF⊥QB于F,△PQB的高PF可由相似三角形对应线段成比例,也用含t的代数式表示出来,代入三角形的面积公式可得到一个二次函数,即可求出S的最大值;
(3)通过作辅助线构造直角三角形,由勾股定理用含t的代数式把△PQB三边表示出来,根据线段相等列出含t的方程式求解,即可求得结论.
解:(1)先求BC长,作CE⊥AB于E,
∵DC∥AB,DA⊥AB,∴四边形AECD是矩形,
∴AE=DC=5,CE=AD=4,
∴BE=8-5=3,∴BC==5,
∵P到C时,P、Q同时停止运动,
∴t=5÷1=5(秒),即t=5秒时,P,Q两点同时停止运动;
(2)由题意知,AQ=BP=t,∴QB=8﹣t,
作PF⊥QB于F,CE⊥AB于E,PF∥CE,
则△BPF~△BCE,∴
代入数值:,∴PF=,
∴S=QBPF=×(8﹣t)==﹣(t﹣4)2+(0<t≤5),
∵﹣<0,
∴S有最大值,当t=4时,S的最大值是;
(3)作PF⊥QB于F,CE⊥AB于E,
∵cos∠B==,同时cos∠B=,即=,
∴BF=t,∴QF=AB﹣AQ﹣BF=8-t-t=8﹣,
利用勾股定理:QP===,
又∵PB=t,QB=8-t
若△PQB为等腰三角形,则讨论三种情况:①PQ=PB;②PQ=BQ;③QB=BP.
建立含t的方程:①当PQ=PB时,即t=,
化简得:11-128t+320=0,解得t1=8,8>5,不合题意舍去,
∴PQ=PB时t=;
②当PQ=BQ时,即=8﹣t,化简得:,
解得:t1=0(舍去),t2=,∴PQ=BQ时t=;
③当QB=BP,即8﹣t=t,解得:t=4.
综上所述:当t=秒或t=4秒或t=秒时,△PQB为等腰三角形.
【题目】某班男生分成甲、乙两组进行引体向上的专项训练,已知甲组有名男生,并对两组男生训练前、后引体向上的个数进行统计分析,得到乙组男生训练前、后引体向上的平均个数分别是个和个,及下面不完整的统计表和统计图.
甲组男生训练前、后引体向上个数统计表(单位:个)
甲组 | 男生 | 男生 | 男生 | 男生 | 男生 | 男生 | 平均个数 | 众数 | 中位数 |
训练前 | |||||||||
训练后 |
根据以上信息,解答下列问题:
(1) , , ;
(2)甲组训练后引体向上的平均个数比训练前增长了 ;
(3)你认为哪组训练效果好?并提供一个支持你观点的理由;
(4)小华说他发现了一个错误:“乙组训练后引体向上个数不变的人数占该组人数的,所以乙组的平均个数不可能提高个这么多.”你同意他的观点吗?说明理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