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目内容
【题目】如图1,已知三角形纸片△ABC和△DEF重合在一起,AB=AC,DE=DF,△ABC≌△DEF.数学实验课上,张老师让同学们用这两张纸片进行如下操作:
(1)(操作探究1)保持△ABC不动,将△DEF沿射线BC方向平移至图2所示位置,通过度量发现BE:CE=1:2,则S△CGE:S△CAB= ;
(2)(操作探究2)保持△ABC不动,将△DEF通过一次全等变换(平移、旋转或翻折后和△ABC拼成以BC为一条对角线的菱形,请用语言描述你的全等变换过程.
(3)(操作探究3)将两个三角形按图3所示放置:点C与点F重合,AB∥DE.保持△ABC不动,将△DEF沿射线DA方向平移.若AB=13,BC=10,设△DEF平移的距离为m.
①当m=0时,连接AD、BE,判断四边形ABED的形状并说明理由;
②在平移的过程中,四边形ABED能否成为正方形?若能,请求出m的值;若不能,请说明理由.
【答案】(1)4:9;(2)将△DEF沿EF翻折或绕BC中点旋转180°;(3)①矩形,理由见解析;②能,m=或m=.
【解析】
(1)证△CGE∽△CAB,得;(2)运用翻折或旋转;(3)①先证四边形ABED是平行四边形,再证四边形ABED是矩形;②过点A作AG⊥BC,过点C作CH⊥BE,CM⊥AB,根据勾股定理求出AG,再求出三角形ABC的面积,得BH=CM=,BE=2BH=,根据平移定义得BE=AB.
(1)如图2,由题意知DE∥AB,
∴△CGE∽△CAB,
则
故答案为:4:9;
(2)将△DEF沿EF翻折或绕BC中点旋转180°;
(3)①∵AB∥DE且AB=BC=DC=DE,
∴四边形ABED是平行四边形,
∵∠DEC+∠CEB+∠CBE+∠ABC=180°,
且∠DEC=∠ABC,∠CEB=∠CBE,
∴∠DEC+∠CEB=90°,即∠BED=90°,
∴四边形ABED是矩形;
②能,
如图,过点A作AG⊥BC,过点C作CH⊥BE,CM⊥AB,
∴CM=,
则BH=CM=,BE=2BH=,
∵四边形ABED是正方形,
∴平移后BE=AB,
则m=或m=.
【题目】请阅读以下材料,并完成相应任务:
斐波那契(约1170-1250)是意大利数学家.1202年,撰写了《算盘书》一书,他是第一个研究了印度和阿拉伯数学理论的欧洲人,他还曾在埃及、叙利亚、希腊,以及意大利西西里和法国普罗旺斯等地研究数学.他研究了一列非常奇妙的数:0,1,1,2,3,5,8,13,21,34,55,89,144……这列数,被称为斐波那契数列.其特点是从第3项开始,每一项都等于前两项之和,斐波那契数列还有很多有趣的性质,在实际生活中也有广泛的应用.
任务:(1)填写下表并写出通过填表你发现的规律:
项 | 第2项 | 第3项 | 第4项 | 第5项 | 第6项 | 第7项 | 第8项 | 第9项 | … |
这一项的平方 | 1 | 1 | 4 | 9 | 25 | ________ | _______ | 441 | … |
这一项的前、后两项的积 | 0 | 2 | 3 | 10 | 24 | _______ | _______ | 442 | … |
规律:_____________;
(2)现有长为的铁丝,要截成小段,每段的长度不小于,如果其中任意三小段都不能拼成三角形,则的最大值为___________________.
【题目】为积极响应“弘扬传统文化”的号召,某学校倡导全校1200名学生进行经典诗词诵背活动,并在活动之后举办经典诗词大赛,为了解本次系列活动的持续效果,学校团委在活动启动之初,随机抽取部分学生调查“一周诗词诵背数量”,根调查结果绘制成的统计图(部分)如图所示.
大赛结束后一个月,再次抽查这部分学生“一周诗词诵背数量”,绘制成统计表
一周诗词诵背数量 | 3首 | 4首 | 5首 | 6首 | 7首 | 8首 |
人数 | 10 | 10 | 15 | 40 | 25 | 20 |
请根据调查的信息
(1)活动启动之初学生“一周诗词诵背数量”的中位数为 ;
(2)估计大赛后一个月该校学生一周诗词诵背6首(含6首)以上的人数;
(3)选择适当的统计量,从两个不同的角度分析两次调查的相关数据,评价该校经典诗词诵背系列活动的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