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目内容

10.生物兴趣小组的同学为研究蚯蚓的运动是否与摩擦力有关,特别设计了如下实验:
(1)他们作出的假设是蚯蚓的运动与摩擦力有关.
(2)制定并实施计划:
①将一条蚯蚓轻轻放在平面玻璃上,待2分钟后测量蚯蚓运动的距离并记录
②将同一条(选填“同一条”或“另一条”)蚯蚓轻轻放在硬纸板上,待2分钟后测量蚯蚓运动的距离并记录
③实验记录的数据为平面玻璃上蚯蚓2分钟遇到弄4厘米,硬纸板上蚯蚓2分钟运动20厘米
(3)分析数据,可以得出结论:蚯蚓的运动与摩擦力有关.
(4)实验后,你建议兴趣小组处理蚯蚓的方法是放归大自然.
(5)表达和交流
①魏丽同学提出仅一次实验,不能保证实验结论的准确性,应该对探究的结果经过反复的论证.
②陈刚同学实验前经观察发现蚯蚓靠近前端的几节,颜色较浅、表面光滑,形成一个环状结构,这个结构叫做环带.
③李丽同学在实验中摸了摸蚯蚓,发现蚯蚓的腹面触感粗糙,这是李丽同学摸到了蚯蚓的刚毛.

分析 1、动物之所以能够运动并能做出各种复杂的动作,都与自身的形态结构密切相关.蚯蚓通过体壁内的肌肉交替收缩和舒张,并与刚毛的伸缩相互配合在土壤中蠕动.
2、科学探究的步骤是:提出问题、作出假设、制定计划、实施计划、得出结论、表达与交流.

解答 解:(1)该生物兴趣小组的同学为研究蚯蚓的运动是否与摩擦力有关,因此作出假设:蚯蚓的运动与摩擦力有关.
(2)对照实验只有一个变量,这就是所要探究的问题,其它量皆相同,并且是适宜的.该同学设计的两组实验只有一个变量:接触面的粗糙程度,其他条件都相同.因此应将同一条蚯蚓轻轻放在硬纸板上进行实验.
(3)实验记录的数据为平面玻璃上蚯蚓2分钟遇到弄4厘米,硬纸板上蚯蚓2分钟运动20厘米,说明蚯蚓的运动与摩擦力有关.
(4)实验完成后,本着爱护生物的原则,我们应该把蚯蚓放归大自然.
(5)①一次实验存在一定的偶然性和误差,设置重复组并计算多次实验的平均值,可以减少实验误差,确保实验严密准确.因此应该对探究的结果经过反复的论证.
②蚯蚓靠近前端的几节,颜色较浅、表面光滑,形成一个环状结构,这个结构叫做环带.
③用手指在蚯蚓的身体腹面轻轻来回抚摸,会有粗糙不平的感觉,这是因为触摸到了刚毛,刚毛是蚯蚓的运动器官,蚯蚓通过身体肌肉的伸缩和刚毛的协调进行蠕动.
故答案为:
(1)蚯蚓的运动与摩擦力有关
(2)同一条
(3)蚯蚓的运动与摩擦力有关
(4)放归大自然
(5)①反复②环带③刚毛

点评 解答此类题目的关键是熟知蚯蚓的运动和对照实验的要求.

练习册系列答案
相关题目
1.结合“馒头在口腔中的变化”探究实验,回答问题
(1)探究设计:
活动准备:10毫升试管3只,200毫升烧杯2只,新鲜馒头、温度计、酒精灯、碘液等
设计实验方案:
①馒头的预处理:取新鲜馒头,切成大小相同的A、B、C三小块,将A块和B块分别用小刀细细地切碎、拌匀;C块不做处理;
②收集唾液:用凉开水漱口,口内含一块消毒棉絮.约1分钟后,用干净镊子取出棉絮,并将棉絮中的唾液挤压到小烧杯中备用.
③取3只洁净的试管,分别编号1,2,3然后做如图处理:然后将3只试管一起放入37℃的温水中
④5分钟后,取出3只试管,各滴加2滴碘液,摇匀并观察记录试管中颜色变化.
实施方案,观察现象,并解释原因:
试管加入物质温度实验现象解释原因
1馒头碎屑+唾液37℃现象1原因1
2馒头碎屑+清水现象2原因2
3馒头块+唾液现象3原因3
(2)根据设计回答问题
①向3只试管中各滴加2滴碘液,摇匀并观察颜色变化,这步操作所依据的原理是淀粉遇碘变蓝(或淀粉遇碘变蓝,麦芽糖遇碘不变蓝).
②为什么将3只试管放入37℃的温水中?37℃的温水有利于唾液淀粉酶发挥作用.
③现象1是不变蓝;现象2是变蓝色.
④1号试管与2号试管作对比时,探究的实验变量是唾液;根据实验现象可以得出的结论是唾液对淀粉有消化作.
⑤若进一步他那就“温度对唾液消化作用的影响”,应如何设计实验装置?设计与1号试管相同的实验装置,并放在100℃(高温)或0℃(低温)的水中.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27-86699610 举报邮箱:58377363@163.com

精英家教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