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目内容
8.为了探究“馒头在口腔中的变化”,某生物兴趣小组进行了如下实验,根据实验内容,回答下列问题:试管编号 | 1号 | 2号 | 3号 | 4号 |
馒头 | 碎屑 | 碎屑 | 碎屑 | 馒头块 |
试剂 | 2ml唾液 | 3ml清水 | 2ml唾液 | A |
振荡后保温 | 振荡/37℃ | 振荡/37℃ | 振荡/100℃ | 不振荡/37℃ |
碘液 | 2滴 | |||
结果 | 不变蓝 | 变蓝 | B | 变蓝 |
(2)为探究“唾液淀粉酶的作用”应选用1号和2号作为一组对照实验,但此组对照实验中有一处错误,这个错误是2试管中加2ml清水.
(3)滴加碘液后,3号试管B的结果是滴碘液变蓝,出现该结果的原因是温度高,影响了酶的消化作用.
分析 探究实验中设置了三组对照实验:1号试管和2号试管以唾液为变量形成了一组对照实验,1号试管和4号试管以牙齿的咀嚼为变量设置了一组对照实验,1号试管和3号试管以温度为变量形成了一组对照实验,对照组与实验组只能存在单一变量.
解答 解:(1)为了确保实验结果只是由实验变量的不同引起的,就应当使实验环境中除实验变量不同外,其它条件都相同;要探究牙齿的咀嚼、舌的搅拌对馒头的消化作用,就要以牙齿的咀嚼、舌的搅拌为变量设置对照实验,实验中,把馒头切成碎屑是模拟牙齿的咀嚼,搅拌是模拟舌的搅拌;因此,若要探究“牙齿的咀嚼、舌的搅拌对馒头有消化作用”实验,应以该条件为变量设置对照实验,即选用表中的1号试管和4号试管形成对照实验,并在4号试管的A处加入2ml唾液.
(2)1号与2号若组成一组对照实验,其变量为:是否有唾液;对照实验变量要唯一,1试管中有2ml唾液,试管2中也应该加2ml清水.
(3)唾液中含有的唾液淀粉酶,只有在适宜的温度下才能发挥催化作用,淀粉分解成麦芽糖.3号试管的温度是100℃,温度太高,不能发挥催化作用,所以B的结果是:滴碘液后会变蓝.
故答案为:(1)2ml唾液;1;牙齿的咀嚼、舌的搅拌;
(2)2试管中加2ml清水;
(3)滴碘液变蓝;温度高,影响了酶的消化作用.
点评 此题考查的知识点是探究“馒头在口腔中的变化”的实验,解此题的关键是确定、控制变量,设置对照实验.
练习册系列答案
相关题目
2.在植物进化过程中,从原始藻类植物进化到原始种子植物,体现出生物进化的趋势是( )
①由自养到异养②由低等到高等③由简单到复杂④由水生到陆生 ⑤由细小到粗大.
①由自养到异养②由低等到高等③由简单到复杂④由水生到陆生 ⑤由细小到粗大.
A. | ①②③ | B. | ②③④ | C. | ③④⑤ | D. | ②④⑤ |
19.体操运动员在训练中不慎摔下了高低杠,脊髓横断,尽管她的下肢没有收到任何损伤,却丧失了控制运动的功能,原因是( )
A. | 大脑与下肢之间的联系被切断 | B. | 大脑中的运动中枢收到损伤 | ||
C. | 大脑无法发出运动指令 | D. | 脊髓中的运动中枢受到损伤 |
3.对结扎了输卵管或输精管的人来说,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 | 不能产生卵细胞或精子 | B. | 不能分泌性激素 | ||
C. | 第二性征消失 | D. | 不能生育 |
13.下列预防乙肝病流行的措施,不合理的是( )
A. | 注意通风,保持室内空气清新 | B. | 加强体育锻炼,增强体质 | ||
C. | 食堂的餐具严格消毒 | D. | 接种乙肝疫苗 |
20.人体呼出的二氧化碳气体比吸入的二氧化碳气体要多,多的部分最终来源于( )
A. | 肺泡 | B. | 组织细胞 | C. | 毛细血管 | D. | 静脉 |
18.在北京周口店镇龙骨山北坡的洞穴里,发现了世界著名的“北京猿人”化石,北京猿人属于( )
A. | 南方古猿 | B. | 能人 | C. | 直立人 | D. | 智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