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目内容
14.在“观察人体口腔上皮细胞”的实验中,下列关于显微镜的操作方法错误的是( )A. | 转动粗准焦螺旋使镜筒下降时,眼睛要看着物镜 | |
B. | 视野中要观察的物像偏左方,要移到视野中央,应向左移动玻片标本 | |
C. | 观察时,先调节细准焦螺旋,再调节粗准焦螺旋 | |
D. | 对光时,转动反光镜,通过目镜看到白亮的圆形视野即可 |
分析 使用显微镜的方法步骤是首先是从镜箱中取出显微镜,安放在实验台上,略偏左的地方.并安装好目镜和物镜;对光,用低倍镜和大光圈,转动反光镜,直到看到明亮视野对光就完成,最后观察,据此解答.
解答 解:A.镜筒下降时,眼睛应注意看物镜,防止载玻片被压碎;故该说法正确;
B.我们在显微镜下看到的物像是上下左右均颠倒的物像,所以我们移动玻片标本时,标本移动的方向正好与物像移动的方向相反.如我们向右移动玻片标本,而在显微镜内看到的物像则是向左移动的.观察的物像偏左方,要移到视野中央,应向左移动玻片标本,故该说法正确;
C.观察时,要先按逆时针方向转动粗准焦螺旋使镜筒上升,找到物像后再调节细准焦螺旋,故该说法错误;
D.对光时,移动反光镜,通过目镜看到白亮的圆形视野就表示对好光了,下一步进行观察,故该说法正确;
故选:C
点评 在使用显微镜时,弄清对光、镜筒下降、调节视野特点,关键要熟悉显微镜的使用步骤.
练习册系列答案
相关题目
2.在我省东面的东海浅海区,有牡蛎与鱼类、节肢动物、棘皮动物等生物生活在一起.这些生物构成了( )
A. | 群落 | B. | 种群 | C. | 生态系统 | D. | 生态因子 |
9.为了观察酵母菌种群,分析影响种群数量变化的因素,小明做了如下实验::①配制无菌葡萄糖培养液;②A试管内加入该培养液10mL,B试管内加入无菌水10mL;③向两试管内分别注入0.1mL酵母菌培养物,轻轻振荡;④将试管放在28℃的恒温箱中;⑤每隔24小时取一定量的酵母菌培养液,制成装片后在显微镜下进行细胞计数,并多次计数取平均值,表中的数据是有氧条件下培养测得的酵母菌数(×106个/mL).请问:
(1)选择酵母菌为实验材料,是由于酵母菌的生长周期短,增殖速度快,酵母菌的主要生殖方式是出芽生殖;假如每天所取的少量酵母菌培养液对试管中酵母菌的生活影响可忽略不计,那么,请分析A试管中酵母菌种群数量变化的原因:开始时,营养物质充足,条件适宜,酵母菌大量繁殖,随着酵母菌数量的不断增多,营养物质及生活空间减少,大量的酵母菌会死亡,所以数量下降.
(2)如果将两试管分别置于两保温瓶中,那么理论上第3天A试管的温度会略高于B试管,原因是A试管酵母菌通过呼吸作用分解葡萄糖释放大量的热量,而B试管内没有葡萄糖,酵母菌呼吸作用释放的热量少.
(3)每次取样前都应振荡试管,目的是使培养液中的酵母菌均匀分布,减少实验中计数误差.
(4)若要在显微镜下观察酵母菌的个体结构,需要在低倍镜下将观察对象移到视野中央,将高倍物镜对准通光孔,然后调节细准焦螺旋.
(5)2014年3月27日,科学家宣布成功合成了第一条能正常工作的酵母菌染色体,并成功地将这条染色体整合进活体酵母菌细胞的细胞核中,与其他“野生”的染色体在同一个细胞结构内.
培养时间(天) | 1 | 2 | 3 | 4 | 5 | 6 | 7 | 8 |
A | 0.8 | 5.2 | 5.6 | 4.8 | 2.0 | 0.8 | 0.4 | 0.08 |
B | 0.8 | 0.4 | 0.1 | 0 | 0 | 0 | 0 | 0 |
(2)如果将两试管分别置于两保温瓶中,那么理论上第3天A试管的温度会略高于B试管,原因是A试管酵母菌通过呼吸作用分解葡萄糖释放大量的热量,而B试管内没有葡萄糖,酵母菌呼吸作用释放的热量少.
(3)每次取样前都应振荡试管,目的是使培养液中的酵母菌均匀分布,减少实验中计数误差.
(4)若要在显微镜下观察酵母菌的个体结构,需要在低倍镜下将观察对象移到视野中央,将高倍物镜对准通光孔,然后调节细准焦螺旋.
(5)2014年3月27日,科学家宣布成功合成了第一条能正常工作的酵母菌染色体,并成功地将这条染色体整合进活体酵母菌细胞的细胞核中,与其他“野生”的染色体在同一个细胞结构内.
6.分类是科学研究的一种重要的方法,同一类的生物往往有相似的结构,下列生物中不能与其他三种分为同一类的是( )
A. | 大肠杆菌 | B. | 幽门螺旋菌 | C. | 酵母菌 | D. | 葡萄球菌 |
3.关于显微镜,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 | 转换高倍镜后,可在视野中看到口腔上皮细胞的细胞壁 | |
B. | 用显微镜观察到根尖分生区的表皮细胞向外凸起,形成根毛 | |
C. | 用10倍的目镜和10倍的物镜组合观察时视野将被放大20倍 | |
D. | 用显微镜观察蚕豆叶表面细胞发现下表皮气孔多于上表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