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目内容
【题目】已知某无色混合气体中可能含有 CO2、CO、H2O、H2一种或几种,现依次进行如下实验(假设每次实验气体均完全反应):
A 通过浓硫酸时,气体体积变小;
B 通过灼热的 CuO 时,固体变为红色;
C 通过白色硫酸铜粉末时,粉末变为蓝色;
D 通过澄清的石灰水时,溶液变浑浊。
(1)根据此实验过程和实验现象,原混合气体的组成中一定有___________;
(2)写出步骤B中可能发生反应的化学方程式___________或___________。
(3)写出步骤C和D中发生反应的化学方程式___________和___________。
【答案】H2O和H2 CuO+H2Cu+H2O CO+CuOCu+CO2 CuSO4+5H2O=CuSO4·5H2O CO2+Ca(OH)2=CaCO3↓+H2O
【解析】
A 通过浓硫酸(干燥剂)时,气体体积变小;混合气体中有水;
B 通过灼热的 CuO 时,固体变为红色;说明混合气体中至少有氢气或一氧化碳其中一种;
C 通过白色硫酸铜粉末时,粉末变为蓝色;说明有水产生,则混合气体中一定有氢气,氢气还原氧化铜产生铜和水;
D 通过澄清的石灰水时,溶液变浑浊,二氧化碳能使石灰水变浑浊,但不能确定是原混合气体中有二氧化碳,还是一氧化碳还原氧化铜产生铜和二氧化碳;
(1)根据此实验过程和实验现象,原混合气体的组成中一定有:水和氢气;
(2)步骤B中发生的反应是氢气与灼热的氧化铁反应产生铜和水的化学方程式:CuO+H2Cu+H2O或一氧化碳与灼热的氧化铜反应产生铜和二氧化碳的化学方程式:CO+CuOCu+CO2。
(3)步骤C硫酸铜与水反应产生五水硫酸铜的化学方程式:CuSO4+5H2O=CuSO4·5H2O和步骤D二氧化碳与氢氧化钙反应产生碳酸钙和水的化学方程式:CO2+Ca(OH)2=CaCO3↓+H2O。
【题目】将乙醇和氧气置于密闭容器中引燃,测得反应前后各物质的质量如下:
物质(纯净物) | 乙醇 | 氧气 | 二氧化碳 | 水 | X |
反应前质量/g | 2.3 | 4 | 0 | 0 | 0 |
反应后质量/g | 0 | 0 | 2.2 | 2.7 | 待测 |
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X中一定含有碳元素和氧元素
B.反应后X的质量为1.5g
C.X中一定含有碳元素和氢元素
D.X中两种元素的质量比为1:1
【题目】某化学兴趣小组在探究稀盐酸的化学性质时,做了如图一所示的两个实验:
(1)写出 B 试管中反应的化学方程式___________;
(2)实验结束后,小组同学将 A、B 两支试管中的废液同时倒入一个洁净的烧杯中(如图二所示), 观察到先有气泡产生,后有白色沉淀生成。同学们将烧杯内的物质进行过滤,对所得滤液的溶质成 分进行探究:
(作出猜想)
甲同学猜想:NaCl
乙同学猜想:NaCl、CaCl2、HCl
丙同学猜想:NaCl、CaCl2
丁的猜想是:_____________
(查阅资料)NaCl、CaCl2 溶液均呈中性。
(交流讨论)
甲同学认为_____________同学的猜想一定不正确,理由是:______________;
(设计实验)丙、丁两位同学分别设计如下实验验证自己的猜想:
实验方案 | 实验步骤 | 实验现象 | 实验结论 |
丙 | 取少量滤液于试管中,向其中滴加无色酚酞试液 | 无明显现象 | 猜想正确 |
丁 | 取少量滤液于试管中,向其中滴加适量稀盐酸 | _____ | 猜想正确 |
(反思评价)
实验结束后,甲同学认为_____(填“丙”或“丁”)同学的实验结论是错误的,理由是__________________。
【题目】我国著名化学家侯德榜先生发明了“侯氏制碱法”,其原理中重要的一步是向饱和食盐水中先后通入足量NH3和CO2制备NaHCO3,化学方程式:NaCl+ NH3+CO2+H2O= NaHCO3↓+NH4Cl
某兴趣小组在实验室模拟该过程,请结合具体的步骤回答下列问题:
I.气体制备
(1)二氧化碳气体制备
实验室常采用石灰石与稀盐酸反应制备CO2,其化学方程式为_____________。应选择的气体收集装置为______(选填装置对应的字母)。
(2)氨气制备
实验室常用硫酸吸收氨气,防止污染空气,实验室制备NH3的反应原理为:Ca(OH)2(固)+2NH4Cl(固) CaCl2+2H2O+2NH3↑。现要制备并干燥NH3,所选装置的正确连接顺序为_____→______(选择装置对应的字母)。实验室制备O2也可用上述制备NH3的发生装置,写出用该发生装置制备O2的化学方程式__________。
II.NaHCO3制备
物质 | NaHCO3 | NH4Cl |
溶解度/g(20℃) | 9.6 | 37.2 |
(3)根据表格中的溶解度数据,解释20℃产物中NaHCO3能够先从溶液中结晶析出的原因________。
(4)该过程中另一产物NH4Cl在农业生产中常被用作______________。