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目内容
【题目】Ⅰ、如图为实验室制取并收集氧气的部分装置图,据图回答:
(1)写出编号a的仪器名称:_______。
(2)若用B装置制取O2,写出对应的化学反应方程式:_______。
(3)若用D(装满水)收集O2,则气体应从_______(填“b”或“c”)端导入。
Ⅱ、小军同学在实验室帮老师整理药品时发现NaOH溶液试剂瓶口有一些白色固体,于是产生好奇心:这白色固体是什么?他为此进行了如下探究。
[查阅资料]①NaOH在空气中变质不会生成NaHCO3;
②CO2不溶解于饱和NaHCO3溶液中,也不与NaHCO3反应;
③Fe(OH)3呈红褐色,难溶于水;BaCl2溶液呈中性。
[提出猜想]猜想一:是NaOH 猜想二:是Na2CO3猜想三:_______。
[实验探究]小军进行了下列实验探究
实验操作 | 实验现象 | 实验结论 |
①取少量白色固体于试管中,加水溶解,再加入足量BaCl2溶液 | _____ | 猜想二正确 |
②过滤,在滤液中加入FeCl3溶液 | 无红褐色沉淀生成 |
[问题分析]实验操作①中加入足量BaCl2溶液的作用是______,实验操作②还有其他实验方案吗?如有,请写出一种实验方案____(必须指明试剂和现象)。为了提高实验结论的准确性,小军又设计了如图所示的实验对该白色固体的性质进行进一步探究:
[实验现象]A中有大量气泡产生,C中实验现象是_____。
[实验结论]白色固体是Na2CO3。
[分析与反思]小军在与老师进行交流后得知,自已所设计的实验存在一定的缺陷,他对自己实验中存在的问题进行了反思:装置B中也能产生CO2。改进措施可以为______。
【答案】锥形瓶 c 是NaOH和Na2CO3 有白色沉淀生成 验证碳酸钠的存在并将碳酸钠完全反应从而除去碳酸根离子,避免对氢氧化钠的检验造成干扰 过滤,在滤液中滴加酚酞溶液,溶液不变红 澄清石灰水变浑浊 将浓盐酸换为稀硫酸
【解析】
Ⅰ、由题意,根据实验室制取并收集氧气的实验装置可知:
(1)编号a的仪器名称为锥形瓶。
(2) B装置为固液不加热型发生装置,若用B装置制取O2,利用的原理是双氧水在二氧化锰作催化剂的条件下分解生成水和氧气,反应的化学反应方程式为。
(3)氧气不易溶于水,若用D(装满水)即排水法收集O2,则气体应从c端导入,水从b端排出,这样便于排水收集氧气。
Ⅱ、氢氧化钠变质实质上是氢氧化钠与空气中二氧化碳发生反应生成了碳酸钠,因此对白色固体的猜想按照氢氧化钠没有变质、完全变质和部分变质三种情况进行,由此提出猜想,则猜想三为NaOH和Na2CO3。
实验探究:根据实验结论猜想二成立,即白色固体为碳酸钠,实验操作①利用氯化钡溶液验证碳酸钠的存在,发生的反应为氯化钡和碳酸钠反应生成了碳酸钡沉淀和氯化钠;实验操作②利用氯化铁溶液验证无氢氧化钠,若有氢氧化钠,氢氧化钠与氯化铁反应生成氢氧化铁红褐色沉淀和氯化钠,反之则无;故实验操作①的实验现象为产生白色沉淀。
问题
在实验中加入足量的氯化钡是为了验证碳酸钠的存在,再利用氯化钡和碳酸钠完全反应生成碳酸钡沉淀从而除去碳酸根离子,避免对氢氧化钠的检验造成干扰。实验操作②的目的是检验NaOH的存在,由于实验操作①加入的氯化钡溶液呈中性,生成的氯化钠溶液也呈中性,因此还可以选择酚酞溶液来验证有无氢氧化钠,加入酚酞溶液,无明显现象,说明没有氢氧化钠。则实验操作和现象为:过滤,在滤液中加入酚酞溶液,溶液不变红。
如图的实验装置探究白色固体的成分是碳酸钠,根据题干中的信息资料可知,A装置利用浓盐酸和碳酸钠反应生成氯化钠、二氧化碳和水,B装置中利用饱和碳酸氢钠吸收氯化氢气体,C装置澄清石灰水检验二氧化碳气体,若澄清石灰水变浑浊,说明A中生成了二氧化碳。则有:
实验现象:A中有大量气泡产生,C中实验现象是澄清石灰水变浑浊。
分析与反思:由于浓浓酸易挥发,氯化氢气体进入装置B,稀盐酸与碳酸氢钠的反应生成NaCl、H2O和CO2,装置B中也能产生CO2,会对二氧化碳的检验产生干扰,因此改进的操作是将浓盐酸换成稀硫酸,硫酸不具有挥发性,碳酸钠与稀硫酸反应生成硫酸钠、二氧化碳和水,通过澄清石灰水变浑浊也可以完成验证。
![](http://thumb.zyjl.cn/images/loading.gif)
【题目】实验室用碳酸钠溶液与氯化钙溶液反应制取高纯度碳酸钙粉末,烧杯中现有100g碳酸钠溶液,将150g氯化钙溶液分四次加入,充分反应,四次测量所得数据如下表所示:
次数 | 累计加入氯化钙溶液的质量/g | 烧杯中溶液的总质量/g |
一 | 40 | 134 |
二 | 80 | 168 |
三 | 120 | 202 |
四 | 150 | 232 |
(1)恰好完全反应时,生成沉淀的总质量为____g。
(2)第四次测量时,所得溶液中的溶质有_______(填化学式)。
(3)计算氯化钙溶液的溶质质量分数为______________(写出计算过程)。
【题目】某化学活动小组同学发现,不同物质在发生变化时,即使实验现象相同,其变化的实质也可能存在着本质的区别。
同学们利用如图所示的装置进行了以下两个实验。
实验Ⅰ:在集气瓶底部放入一定量的硝酸铵固体,再将注射器中的水注入瓶中,振荡。
实验Ⅱ:向充满二氧化碳的集气瓶中注入一定量的氢氧化钠溶液,振荡。
(现象分析)上述两个实验过程中,U形管中液面均出现_____(填“左高右低”
或“左低右高”)现象,其中实验Ⅰ没有发生化学变化,实验Ⅱ发生了化学变化,其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_____。
(归纳总结)相同的实验现象既可以由物理变化引起,也可以由化学变化引起。
(拓展延伸)在探究白色固体的组成时,也需考虑相同现象是否存在着本质区别。
有一包白色固体,可能含有氧化钙、氢氧化钙、碳酸钙中的一种或几种。为了探究白色固体的成分,同学们做了以下实验。
步骤1:甲同学取一定量的白色固体于试管中,加入一定量的水后振荡,触摸试管外壁,没有感觉到放热现象,说明白色固体中没有_____。
试管底部有白色不溶物,甲同学认为白色固体中一定含有碳酸钙,乙同学认为上述现象不足以证明碳酸钙的存在,其理由是_____。
步骤2:为进一步得出准确的结论,他们进行了下面所示实验。
实验操作 | 实验现象 | 实验现象 |
(1)将步骤1试管中物质过滤,向滤液中滴加_____。 | 溶液由无色变成红色 | 白色固体中含有_____ |
(2)向滤出的固体中加入足量的_____。 | 有气泡产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