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目内容
【题目】(1)回答下列与水有关的问题。
①日常生活中,常用_______的方法降低水的硬度;
②在水的净化过程中,常利用活性炭的______性除去异味;
③水和过氧化氢化学性质不同是由于它们的___________不同。
(2)下图为电解水的实验装置图,接通电源观察两电极都有气泡产生。
①通电一段时间后,玻璃管a收集到的气体是____,a、b两玻璃管收集的气体体积比约为____。实验时常在水中加入硫酸或氢氧化钠,目的是________。
②下图为水分解的微观过程:
水的分解过程中,不发生变化的微粒是__,结合实验现象,写出水通电分解的化学方程式___。
【答案】煮沸 吸附 分子构成 氢气(H2) 2:1 增强水的导电性 氢原子和氧原子 2H2O2H2↑+O2↑
【解析】
水电解生成氧气和氢气,说明水是由氢元素和氧元素组成的。
①自来水中含有较多的钙镁离子,故日常生活中,常用煮沸的方法降低水的硬度。
② 活性炭具有吸附性,在水的净化过程中,常利用活性炭的吸附性除去异味。
③结构决定性质,性质决定用途,水是由水分子构成的,过氧化氢是由过氧化氢分子构成的,故水和过氧化氢化学性质不同是由于它们的分子构成不同。
(2)①水电解生成正极产生氧气,负极产生氢气,故通电一段时间后,玻璃管a收集到的气体是氢气,a、b两玻璃管收集的气体体积比约为2:1。实验时常在水中加入硫酸或氢氧化钠,在水中会电离出硫酸根离子、钠离子增加溶液的导电性,故目的是增强水的导电性。
②化学反应实质是分子的破裂,原子的重新组合,故水的分解过程中,不发生变化的微粒是氢原子和氧原子,水通电分解的化学方程式2H2O2H2↑+O2↑。
【题目】甲是80℃含有100g水的KNO3溶液,操作过程如图所示。
已知硝酸钾在不同温度下的溶解度如下表:
温度/℃ | 20 | 30 | 40 | 50 | 60 | 70 | 80 |
溶解度/g | 32 | 46 | 64 | 85.5 | 110 | 138 | 170 |
对以上过程的分析,错误的是( )
A. 甲、乙、丙、丁四种溶液中,饱和溶液只有2种
B. 丙和丁溶液中的溶质质量相同
C. 四种溶液中,溶质质量分数的大小关系为乙>甲>丙=丁
D. 如果将甲溶液直接冷却到析出固体,开始析出固体的温度在60~70℃之间
【题目】A、B、C是金属活动性顺序表中的三种金属。取形状大小相同的A、B、C三种金属,分别向其加入同体积同溶质质量分数的稀盐酸,实验现象如下表所示,请回答:
实验 | |||
现象 | 速率快,产生大量气泡 | 速率缓慢,产生气泡较少 | 无现象 |
(1)A、B、C三种金属的活动性由强到弱的顺序是_________(填字母)。
(2)将金属C放入硝酸银溶液中,其表面有银析出,写出该反应的化学方程式__________。
(3)向金属A反应后的溶液中滴入几滴紫色石蕊试剂,溶液变红色。则此溶液的pH_____(填“>”“<”或“=”)7。再向该溶液中滴加NaOH溶液,溶液由红色变为紫色,发生的化学反应方程式为_______。
【题目】某化学兴趣小组为探究金属铝和铜的活动性强弱,开展了以下活动。
(查阅资料)
经查阅,金属铝在常温下能与空气中的氧气反应生成致密的氧化铝薄膜。该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_____。
(对比实验)
编号 | 操作 | 现象 |
甲 | 将表面未打磨的铝丝浸入CuSO4溶液中 | 无明显现象 |
乙 | 将表面打磨后的铝丝浸入CuSO4溶液中 | 铝丝表面析出红色固体 |
丙 | 将表面未打磨的铝丝浸入CuCl2溶液中 | 铝丝表面析出红色固体 |
(1)比较实验乙和实验_____(填“甲”或“丙”)可得知:打磨能破坏氧化铝薄膜。
(2)实验乙中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_____,据此可知金属活动性Al比Cu_____(填“强”或“弱”)。
(3)小明同学对实验丙的现象进行分析,认为H2O对氧化铝薄膜有破坏作用。但此观点马上被其他同学否定,否定的依据是_____。
(猜测与探究)
小组同学针对实验丙的现象,经讨论后猜测:Cl-破坏了氧化铝薄膜。
为检验此猜测是否正确,他们首先向两支试管中加入相同的CuSO4溶液,并均浸入表面未打磨的铝丝,然后进行了新的探究:
操作 | 现象 | 结论 | 推论 |
(1)向一支试管中再加入 NaCl固体 | 铝丝表面析 出红色固体 | 氧化铝薄膜 被破坏 | Na+或①_____能 破坏氧化铝薄膜 |
(2)向另一支试管中再加入 Na2SO4固体 | ②_____ | 氧化铝薄膜 未被破坏 | Na+和SO42都不能 破坏氧化铝薄膜 |
(结论与反思)
得出结论:前述猜测_____(填“正确”或“不正确”)。总结反思:本次探究充分运用了比较法和控制变量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