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目内容
【题目】化学与物质密不可分。
(1)从氮气、氧气、氢氧化铁、氢氧化钠、硝酸钾、碳酸、氧化钙、氯化钡中选取合适的物质,将其化学式.填写在下列横线上。
①空气中含量最多的气体_____。
②一种可做干燥剂的氧化物____。
③一种常温下易分解的酸_____。
④一种难溶性的碱_____。
⑤一种复合肥_____。
(2)阿司匹林从 19 世纪末诞生到现在,已经有 100 多年的历史,在这 100 多年间,药物学,特别是西药合成学和机理学飞速发展,各种新型药物百花齐放、各显神通,但阿司匹林这个老牌经典药物在更新换代的大潮中屹立不倒,成为医药史上三大经典药物之一,至今它仍是世界上应用最广泛的解热、镇痛和抗炎药。阿司匹林的主要成分为乙酰水杨酸(化学式为 C9H8O4)。请回答:
①乙酰水杨酸属于_____(填“无机物”“有机物” “氧化物”之一)。
②1 个乙酰水杨酸分子中含有_____个原子。
③乙酰水杨酸分子中,氧、氢原子的个数比为_____(填最简整数比)。
④乙酰水杨酸中,碳、氧两元素的质量之比为_____(填最简整数比)。
⑤乙酰水杨酸中,_____元素的质量分数最小。
【答案】N2 CaO H2CO3 Fe(OH)3 KNO3 有机物 21 1︰2 27︰16 氢(或 H)
【解析】
(1)①空气中含量最多的气体是氮气,化学式为:N2;
②一种可做干燥剂的氧化物是氧化钙,化学式为:CaO;
③一种常温下易分解的酸是碳酸,化学式为:H2CO3;
④一种难溶性的碱是氢氧化铁,化学式为:Fe(OH)3;
⑤一种复合肥为硝酸钾,化学式为:KNO3。
(2)①乙酰水杨酸含碳元素,属于有机物;
②1个乙酰水杨酸分子中含有9个碳原子、8个氢原子、4个氧原子,共21个原子;
③乙酰水杨酸分子中,氧、氢原子的个数比为:4:8=1:2;
④乙酰水杨酸中,碳、氧两元素的质量之比为:(12×9):(16×4)=27:16;
⑤乙酰水杨酸中,碳、氢、氧的质量比为:(12×9):(8×1):(16×4)=27:2:16,故氢元素的质量分数最小。
【题目】紫甘蓝汁是一种酸碱指示剂。加入氢氧化钠溶液的紫甘蓝汁由紫变黄,再加入干冰,甘蓝汁又由黄色变为绿色。兴趣小组同学分析甘蓝汁由黄色变绿色的原因。甲组同学猜想CO2与水反应生成的碳酸使溶液变绿。乙组同学猜想CO2与NaOH反应导致溶液变绿。
[实验]向紫甘蓝汁中吹气,发现紫甘蓝汁略微变红,甲组猜想不正确。 向氢氧化钠溶液中吹气,没有看到明显现象。
为探究CO2与NaOH溶液发生的反应,兴趣小组尝试用不同的方式进行实验。
[查阅资料]
I、20°C时,几种物质在水中的溶解度见下表:
物质 | Na2CO3 | NaHCO3 | Ca(OH)2 | Ba(OH)2 |
溶解度/g | 21.5 | 9.6 | 0.165 | 3.89 |
Ⅱ .本实验条件下,Na2CO3溶液和NaHCO3溶液的pH分别约为11.0 和8.5。
Ⅲ、氢氧化钠易溶于酒精,碳酸钠微溶于酒精。
[实验探究]
(1)实验一:小雨取一充满 CO2的矿泉水瓶,加入一定量的水, 立即拧紧瓶盖,振荡,发现瓶子变瘪,小雨另取一相同的充满CO2 的矿泉水瓶,向其中加入与水等体积的NaOH溶液,立即拧紧瓶盖,振荡,得到溶液X,此时观察到的现象是________________,实验中,小雨采用两只矿泉水瓶做对比实验的目的是________________。
(2)实验二:为检验CO2与NaOH溶液反应的产物,小亮取实验所得溶液 X少许,向其中滴加BaCl2 溶液,有白色沉淀产生,该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_________________,实验中不宜将BaCl2溶液换成Ca(OH)2溶液的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
(3)实验三:向氢氧化钠的酒精溶液中吹气,溶液出现__________________,证明有新物质生成。
(4)实验四:兴趣小组将CO2持续通入一定浓度一定量的NaOH溶液中,用数字化实验技术测定反应过程中溶液的pH和温度变化,结果如图1、图2所示。
图1中,BC段发生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___________________。
图2中,DE段温度变化的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
[反思感悟]
(5)实验从CO2减少、NaOH 减少,Na2CO3 生成等物质的变化,以及____________转化等视角多维度探究CO2与NaOH发生了反应,溶液变绿的原因是CO2与NaOH反应导致。对于现象不明显的化学反应,可以通过现代技术手段进行数据测定,实现反应过程的“可视化”。
【题目】下列实验设计不能达到实验目的是( )
选项 | A | B | C | D |
实验目的 | 除去CO中的CO2,并回收CO | 探究可燃物燃烧所需的条件 | 除去氧化铜粉末中的铜粉 | 鉴别NH4NO3、CuSO4和NaCl三种白色粉末 |
实验设计 |
A. A B. B C. C D. 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