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目内容
【题目】对如图所示的实验说法正确的是( )
A.用该装置除去CO中的CO2的实验过程中无明显现象,因此不能达到实验目的
B.实验说明二氧化碳不燃烧也不支持燃烧,密度比空气大
C.蜡烛A逐渐靠近玻璃板,蜡烛A的像逐渐变大
D.将玻璃管上移会使水银柱的高度增加
【答案】B
【解析】
A、用该装置除去CO中的CO2的实验过程中,由于一氧化碳不能和氢氧化钠反应,也不溶于水,导管口会出现气泡,二氧化碳被氢氧化钠溶液吸收,因此能达到实验目的,故A说法不正确;
B、实验过程中,蜡烛由下而上依次熄灭,说明二氧化碳不燃烧也不支持燃烧,密度比空气大,故B说法正确;
C、蜡烛A逐渐靠近玻璃板时,蜡烛A的像大小不变,故C说法不正确;
D、水银柱产生的压强等于外界大气压,由于外界大气压不变,因此将玻璃管上移时,水银柱的高度不变,故D说法不正确。
故选B。
【题目】某工厂排故的废水中含有AgNO3、Cu(NO3)2和Al(NO3)3,某校化学兴趣小组的同学取了一瓶废水样品带回实验室进行实验.将废水静置后,取上层清液,加入锌粉.待充分反应后,得到固体A和溶液B.由图可知,操作a的名称是______.
化学兴趣小组的同学对固体A的成分进行了探究,请你一起参与(不考虑杂质干扰)
(提出问题)固体A的成分是什么?
(猜想与假设)甲同学认为固体A是银;乙同学认为固体A是银和铜;丙同学认为固体A是银、铜、铝,你认为固体A还可能是______.
大家经过讨论后,认为丙同学的猜想错误,理由是______.
(实验探究)设计实验探究固体A的成分,请填写表中空白:
实验步骤 | 现象 |
实验1:取固体A加入盐酸 | 无气体产生 |
实验2:取溶液B加入_____ | 无蓝色沉淀 |
由实验可知,固体A一定是______.
(反思交流)若实验1观察到下列现象:固体A无色气体,则溶液B中溶质的成分为______;写出产生气体反应的化学方程式______.
【题目】在宏观、微观和符号之间建立联系是化学学科的特点。甲和乙反应生成丙和丁的化学方程式用下列微观示意图表示:
物质 | 甲 | 乙 | 丙 | 丁 | |
微观 示意图 |
①请写出丙物质的化学式_____;下列属于丁物质的微观示意图的是_____。
②能保持甲化学性质的微粒是_____(填“分子”或“原子”),四种物质中属于氧化物的有_____(填甲、乙、丙、丁)。
③从上述反应重能获得的信息有_____(填一条即可)。
④上述微观示意图表示的化学方程式是:_____。