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目内容
【题目】如图是A、B、C三种固体物质的溶解度曲线。
(1)在t2℃时,取8gA物质充分溶于20g水中,形成的溶液是_____(填“饱和”或“不饱和”)溶液;此温度下A溶液的质量分数为_____。
(2)若30%的A溶液200克稀释成20%的A溶液,则加水_____克。
(3)把t1℃时的A、C两种物质的饱和溶液降温至t2℃时,A、C两种物质的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的关系是A_____C(填>、<、=)。
【答案】饱和 20% 100 >
【解析】
(1)由甲的溶解度曲线可知,在t2℃时,甲的溶解度是25g,由溶解度的含义可知,在t2℃时,100g水中最多溶解25g甲,在20g的水中最多能溶解5g甲,在t2℃时,取8gA物质充分溶于20g水中,形成的溶液是饱和溶液;此温度下A溶液的质量分数= ;
(2)设:加水的质量为x。200g×30%=(200g+x)×20% 解得:x=100g;
(3)由A、C固体物质的溶解度曲线可知,甲的溶解度随温度的降低而减小,C的溶解度随温度的降低而增大;把t1℃时的A、C两种物质的饱和溶液降温至t2℃时,A有晶体析出,成为t2℃时的饱和溶液,C变为不饱和溶液,溶质质量分数不变,一定温度下饱和溶液的溶质分数=,溶解度越大,质量分数越大,由于在t2℃时甲的溶解度大于C在t1℃时溶解度,所以A、C两种物质的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的关系是A>C。
【题目】化学课上,老师在一瓶充满CO2软塑料瓶中加入适量NaOH溶液,振荡,发现软塑料瓶变瘪。针对这一有趣的现象,同学们发表自己的见解,请参与其中,并完成下列问题。
(1)小亮同学该现象说明了CO2和NaOH确实发生了反应。塑料瓶变瘪的原因是_____,二者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_____。小芳同学提出了质疑,她认为上述实验不足以证明CO2和NaOH确实发生了反应,其原因是_____。
(2)要证明一个反应是否发生,可以从以下两个角度思考。
①证实反应物减少。我思考后,设计了如图所示的甲、乙对照实验,该实验需要控制的变量有_____,实验现象是_____。
②证实有新物质生成。小霞同学为证明有碳酸钠生成,设计如下实验方案,我们帮她完成。
实验步骤和方法 | 实验现象 | 实验结论 | |
方案一 | _____ | CO2和NaOH确实发生了反应 | |
方案二 | _____ | _____ |
写出方案二中所涉及的反应化学方程式_____。
(3)由此探究,我得到的启示是_____。(写出一点即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