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目内容
【题目】下列是初中化学中的一些常见实验。请回答:
(1)如图1为探究金属活动性强弱的实验,试管A中的现象为_____,由实验可以得到三种金属活动性由强到弱的顺序为_____。
(2)图2所示实验是用pH试纸测小苏打溶液的酸碱度,若先用蒸馏水润湿pH试纸,再滴小苏打溶液,则测得结果与实际值相比_____(填“偏大”、“偏小”或“不变”)。
(3)图3所示实验是将等体积的水和氢氧化钠溶液分别倒入体积相同并充满CO2的软塑料瓶中,迅速拧紧瓶盖,振荡,能说明CO2与氢氧化钠发生了化学反应的实验现象是_____,CO2与氢氧化钠反应的化学方程式是_____。
(4)丙图是实验室制取氢气的装置,图中有一处错误,请指出_____。
【答案】铁丝表面有一层红色物质生成,溶液由蓝色变为浅绿色; 铁>铜>银 偏小 加入氢氧化钠的塑料瓶变瘪的程度严重 CO2+2NaOH═Na2CO3+H2O 采用向上排空气法收集
【解析】
(1)铜的活动性比铁弱而比银强,故硫酸铜中的铜能被铁置换出来,由A可知铁>铜,由B可知铜>银,故铁>铜>银;
(2)用蒸馏水润湿,再把小苏打滴到试纸上,相当于稀释了小苏打,则会使小苏打的碱性变弱,由溶液的pH大于7时,呈碱性,且pH越小,碱性越弱,所以测得的结果与小苏打实际的pH比较偏小;
(3)图 3 是将等体积的水和氢氧化钠溶液分别倒入体积相同并充满 CO2的软塑料瓶中,迅速拧紧瓶盖,振荡,能说明 CO2与氢氧化钠发生了化学反应的实验现象是加入氢氧化钠的塑料瓶变瘪的程度严重,CO2与氢氧化钠反应生成碳酸钠和水,化学方程式是:CO2+2NaOH═Na2CO3+H2O。
(4)氢气的密度比空气小,不溶于水,应采用利用向下排空气法收集。
故答案为:(1)铁丝表面有一层红色物质生成,溶液由蓝色变为浅绿色;
(2)偏小;
(3)加入氢氧化钠的塑料瓶变瘪的程度严重;CO2+2NaOH═Na2CO3+H2O;
(4)采用向上排空气法收集
【题目】培养学生的科学探究能力是新课程改革的重要理念。实验室现有一瓶标签残缺并且瓶盖没有完全密封的无色溶液(如图),经试验员分析可知原瓶溶液中的溶质可能是NaCl、Na2OH、Na2CO3、NaHCO3中的一种。为确认其中的溶质,同学们进行了如下的探究活动。请你参与到其中去,回答有关问题。
(进行猜想)猜想I:该溶液的溶质是NaCl
猜想Ⅱ:该溶液的溶质是NaOH
猜想Ⅲ:该溶液的溶质是Na2CO3
猜想IV:该溶液的溶质是NaHCO3。
(查阅资料)常温下物质的相关信息如表:
物质 | NaC1 | NaOH | Na2CO3 | NaHCO3 |
常温下的溶解度/g | 36 | 109 | 21.5 | 9.6 |
常温下稀溶液的pH | 7 | 13 | 11 | 9 |
从物质的相关信息可知,该溶液的溶质不是_____,请说出理由_____。
(进行实验)
(1)测定溶液的pH大于7,该溶液的溶质不是_____。
(2)同学们又进行了如下实验,实验过程如图:
①气泡生成的化学方程式是_____。
②实验可以判断原无色溶液中含有的溶质有_____。
(获得结论)
该瓶原来装的无色溶液的溶质是NaOH,并且_____(填“没有”、“部分”或“全部”)变质。
(拓展)
若提纯该无色溶液,写出有关反应原理(用化学方程式表示)_____。
【题目】请从A或B两题中任选1个作答,若两题均作答,按 A计分。
A用下图装置制取氧气 | B用下图装置制取二氧化碳 |
| |
(1)仪器a的名称是_______。 (2)制氧气的化学方程式为________。 (3)能用排水法收集氧气的原因是_______。 | (1)仪器b的名称是_______。 (2)制二氧化碳的化学方程式为_______。 (3)能用向上排空气法收集二氧化碳的原因是_______。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