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目内容
【题目】某兴趣小组开展“测定密闭容器中某种气体的体积分数”的探究实验。
(实验 1)按图 1 所示装置,用红磷燃烧的方法测定空气中氧气的体积分数。
(实验 2)按图 2 所示装置,在集气瓶内壁用水均匀涂附铁粉除氧剂(其中辅助成分不干扰实验),利用铁锈蚀原理测定空气中氧气的体积分数。
(1)实验 1 中,红磷燃烧的主要现象是_____。红磷熄灭后,集气瓶冷却至室温,打开 K,水能倒吸入集气瓶的原因是________。
(2)为提高实验的准确性,以上两个实验都需要注意的事项是________(写一点)。
(3)实验过程中,连接数字传感器,测得实验 1、实验 2 中氧气的体积分数随时间变化的关系分别如图 3、图 4 所示。依据图 3、图 4 信息,_____(填"实验 1”或“实验 2") 的测定方法更准确,判断依据是_____。
(4)结合你的学习经验,若要寻找红磷或铁粉除氧剂的替代物。用图 1 或图 2 装置测定空气中氧气的体积分数,该替代物应满足的条件是_____(写两点)。
(实验 3)测定用排空气法收集到的集气瓶中二氧化碳的体积分数。
(5)甲同学设计图 5 所示装置进行测定。浓 NaOH 溶液的作用是_____(用化学方程式表示)。
(6)乙同学提出,仅利用图 6 所示装置,在不添加其他试剂的前提下,也能测得集气瓶中二氧化碳的体积分数。为达到实验目的,操作方法是_____。
【答案】产生大量白烟(或“黄色火焰”“放热”等合理答案) 氧气被消耗,集气瓶内气体压强小于大气压 装置的气密性良好(或“红磷和铁粉除氧剂足量”等其他合理答案) 实验 2 反应后,实验 1 集气瓶中剩余氧气的体积分数为 8.6%,而实验 2 集气瓶中氧气几乎耗尽 能够和氧气反应,生成物不影响测定结果(或其他合理答案) 2NaOH+CO2=Na2CO3+H2O 用冰水冷却集气瓶,打开 K(或其他合理答案)
【解析】
红磷在氧气中点燃生成五氧化二磷,氢氧化钠和二氧化碳反应生成碳酸钠和水。
(1)红磷在氧气中点燃生成五氧化二磷,实验1中,红磷燃烧的主要现象是产生大量白烟。红磷熄灭后,集气瓶冷却至室温,打开 K,水能倒吸入集气瓶的原因是氧气被消耗,集气瓶内气体压强小于大气压。
(2)为提高实验的准确性,两个实验都需要注意的事项是装置的气密性良好。
(3)实验过程中,连接数字传感器,由实验1、实验2 中氧气的体积分数随时间变化的关系可知,实验 1 集气瓶中剩余氧气的体积分数为 8.6%,而实验 2 集气瓶中氧气几乎耗尽,故实验2的测定方法更准确,判断依据是反应后,实验1集气瓶中剩余氧气的体积分数为 8.6%,而实验2集气瓶中氧气几乎耗尽。
(4)寻找红磷或铁粉除氧剂的替代物,用图 1 或图 2 装置测定空气中氧气的体积分数,替代物应满足的条件是能够和氧气反应, 生成物不影响测定结果。
(5)氢氧化钠和二氧化碳反应生成碳酸钠和水,甲同学设计图 5 所示装置进行测定,故浓NaOH溶液的作用是吸收二氧化碳,化学方程式为。
(6)只要存在压强差,则能产生倒吸,二氧化碳的体积分数,利用图 6 所示装置,在不添加其他试剂的前提下,操作方法是用冰水冷却集气瓶,打开 K。
【题目】初三某化学小组的同学们学习“中和反应”后,在实验室里他们将一定量 的氢氧化钠溶液与稀硫酸混合,如图 1 所示,其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_____; 同学们发现该反应没有明显的现象,进行了如下实验探究。
(提出问题 1)如何验证该反应已经发生?
(进行实验)同学们分别取图 1B 图中溶液进行以下两个实验,结果如图 2 所示:
(反应评价)你认为上述图 2 中实验能验证反应已经发生的是实验 _____,请选择 上述任一实验从微观角度分析其正确或错误的理由_________。
(提出问题 2)图 1B 图溶液中溶质的成分有哪些?
(进行实验)
实验操作 | 实验现象 | 结论 |
取 B 图中的少量溶液于试管 中加入_____。 | 观察到_____。 | B 图中溶液的溶质是Na2SO4 和 H2SO4 |
经思考,同学们认为用另一种不同类别的试剂 _____,也能达到相 同的目的。
(拓展延伸)将 C 图试管中的物质静置,上层清液中一定含有的溶质是_____。
【题目】彩漂洗衣液能够去渍、除菌,白色和彩色织物均可使用。彩漂洗衣液中含有过氧化氢。实验小组对过氧化氢的某些性质进行探究。
Ⅰ.不稳定性
(1)过氧化氢易分解。实验室用其制取氧气时,所选用的发生装置为_____(填字母序号)。
(2)6.8g过氧化氢全部分解产生O2的质量为_____g。
Ⅱ.漂白性
(查阅资料)过氧化氢溶液可漂白一些有色物质。
(进行实验)
实验1:室温下用10%的过氧化氢溶液浸泡一块红色布条,浸泡时间与布条颜色变化如下表。
浸泡时间 | 20min | 40min | 60min |
布条颜色的变化 | 无明显变化 | 颜色稍变浅 | 颜色明显变浅 |
实验2:将红色布条分别浸泡在4种溶液中,现象如下表。
编号 | ① | ② | ③ | ④ |
实验 | ||||
布条颜色 | 无明显变化 | 颜色稍变浅 | 颜色稍变浅 | 颜色明显变浅 |
(解释与结论)
(3)实验1的目的是_____。
(4)实验2中,欲得出“其他条件相同时,升高温度可使过氧化溶液的漂白性增强”的结论,需要对比实验_____(填编号)。
(5)实验2中,通过对比②③④,得出的结论是_____。
(6)根据上述实验,推测“使用彩漂液时水温不宜超过50℃”的原因是_____。