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目内容
【题目】在宏观、微观和符号之间建立联系是化学学科的特点.
(1)用化学用语填空:
1个氮分子______ 2个氢氧根离子______ 氧化镁中镁元素的化合价______
(2)氯化钠、铁、过氧化氢三种物质中,由离子构成的是______。
(3)A、B、C、D表示四种物质,在高温条件下,A和B反应生成C和D,微观示意图如下所示.
①每个A分子是由______个原子构成的
②反应后,生成C和D两种粒子的个数比为______
③下列结论中,正确的是______(填序号)
a.B和C属于氧化物
b.反应前后各元素化合价均发生改变
c.反应前后分子的个数没有改变
d.A物质中氢元素的质量分数为25%
【答案】N2 2OH- NaCl 5 1:3 ad
【解析】
(1)分子直接用化学式来表示,氮分子是双原子分子,故1个氮分子表示为N2。离子是在原子或原子团的右上角用数字加上正负号来表示,数字在前,正负号在后,数字是1时可以省略,若要表示多个离子时,在离子符号的前面加上数字来表示,故2个氢氧根离子表示为:2OH-。化学式中元素的化合价标在该元素的正上方,氧化镁中氧元素的化合价为-2价,镁元素的化合价为+2 价,故不是为:
(2)氯化钠是由钠离子和氯离子构成、铁是由铁原子构成、过氧化氢是由过氧化氢分子构成。
(3)①由图可知,每个A分子是由4个氢原子和1个碳原子构成,故共由5个原子构成。
②由图可知,该反应的反应物是氨气和水,生成物是一氧化碳和氢气,根据化学方程式的书写规则,反应的方程式为:CH4+H2OCO+3H2, 生成C和D两种粒子的个数比为1:3。
③a.B和C分别是水和一氧化碳,都是由两种元素组成,其中一种元素是氧元素,属于氧化物,故正确;
b.反应前后氧元素的化合价没有改变,故错误;
c.反应前后分子的个数由2个变为4个,故错误;
d.A物质是CH4,CH4中氢元素的质量分数为 =25%,故正确。故选ad。
【题目】为了探究金属活动性,将锌和铜分别放入稀硫酸中,铜不反应而锌的表面有气泡产生,写出锌和稀硫酸反应的化学方程式:______。
老师告诉学生,铜和浓硫酸在加热的条件下也能反应且产生气体。
(提出问题)铜与浓硫酸反应的生成物是什么?其中气体是什么?
猜想假设)同学们对产生的气体作出了猜想。
猜想一:氢气;猜想二:二氧化硫;猜想三:氢气和二氧化硫的混合物。
(查阅资料)二氧化硫可以使品红溶液褪色,也能被氢氧化钾溶液吸收。浓硫酸只吸收水。
(实验探究)师生设计了如下装置进行实验部分仪器省略,请完成下列表格。
主要实验步骤 | 主要现象 | 解释或结论 |
①加热装置A一段时间 | 装置B中的现象是 ______ | 有二氧化硫生成 |
②点燃装置D处酒精灯 | 装置D玻璃管中无明显现象 | 猜想 ______ 正确 |
③停止加热,将铜丝上提,向装置A中玻璃管鼓入空气 |
|
|
④冷却,将A中液体用水稀释 | A中液体变为 ______ 色 | 有硫酸铜生成 |
(表达交流)(1)在步骤③中,鼓入空气的目的是______。
(反思拓展)(2)若将装置A中铜丝换成锌片,随着反应的进行,硫酸的浓度逐渐变小,装置D玻璃管中看到的现象是______,C装置的作用是:______。
(3)下列各组药品能够证明锌的活动性比铜强的是______填序号。
①锌、铜、稀盐酸
②锌、硫酸铜溶液
③锌、铜、氯化镁溶液
(1)加热A装置一段时间后,气泡产生的速率由快变慢最后不再产生,请对这一现象进行解释:______。
(2)请尝试写出铜与浓硫酸反应的化学方程式:______。
【题目】小红在探究碱的化学性质时,将稀盐酸滴入到氢氧化钠溶液中,意外地发现有气泡产生,她认为氢氧化钠溶液已经变质。氢氧化钠溶液变质的原因是______(用化学方程式表示)。
小红对变质后的氢氧化钠溶液中的溶质成分做出了两种猜想:
猜想一:氢氧化钠部分变质,变质后的溶液中含有和
猜想二:氢氧化钠全部变质,变质后的溶液中只含有
(实验设计)为了验证猜想一,小红设计了如下方案:取少量变质后的氢氧化钠溶液样品于试管中,滴加几滴无色酚酞溶液,观察溶液颜色变红色,说明溶液中含有氢氧化钠,氢氧化钠部分变质。小敏认为小红的实验方案不合理,理由是______。
(实验与结论)小敏另外设计实验方案验证猜想二,请你帮她完成下面的实验报告:
实验步骤 | 实验现象 | 结论 |
实验1:取少量氢氧化钠溶液样品于试管中,向其中滴加过量的氧化钙溶液并振荡 | 有白色沉淀产生 | 猜想二正确 |
实验2:将实验1试管中的混合物过滤,______ | _______ |
实验1反应的化学方程式是______。