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目内容
【题目】C919是中国自主设计并且研制的国产大型客机,最大航程5 555千米,最大载客量为190座。
(1)图中标示的材料中,属于有机合成材料的是_______。
(2)飞机机身大量使用铝合金。铝合金具有的优点有:密度小、抗腐蚀性强,硬度比纯铝_______。
(3)钛(Ti)和钛合金被认为是21世纪重要的金属材料。以金红石(主要成分是TiO2)为原料生产钛的步骤有:
①在高温下,向金红石与焦炭的混合物中通入Cl2,得到TiCl4和一种可燃性气体;
②在稀有气体环境和加热条件下,用Mg和TiCl4反应得到Ti和MgCl2。其中步骤①中的化学方程式为______________ 。
【答案】合成橡胶 大 TiO2+2C+2Cl2TiCl4+2CO
【解析】
(1)在图中标示的材料中,钛合金和铝合金都属于金属材料,合成橡胶属于有机合成材料。
(2)合金比组成它的金属硬度更大,铝合金具有的优点有:密度小、抗腐蚀性强,硬度比纯铝大。
(3)金红石的主要成分是TiO2,在高温下,向金红石与焦炭的混合物中通入Cl2,得到TiCl4和一种可燃性气体。根据质量守恒定律,化学反应前后元素种类不变,可推测出该可燃性气体为一氧化碳,反应方程式为TiO2+2C+2Cl2TiCl4+2CO。
【题目】学习碱的化学性质时,老师让两位同学和他共同做实验,要求两位同学分别向澄清石灰水和氢氧化钠溶液中吹气,如图①②所示,老师告诉同学们,呼出的气体中只有二氧化碳有可能与澄清石灰水和氢氧化钠溶液反应。
同学们在吹气后观察到①中澄清石灰水变浑浊,②中氢氧化钠溶液无明显现象。观察实验现象后老师问,通过实验现象的观察,检验二氧化碳气体应该使用_____,针对②中的情况,师生共同开始探究之旅。
(提出问题)二氧化碳通入氢氧化钠溶液中无明显现象,两者是否发生了化学反应?
(猜想假设)猜想A: 两者发生了化学反应; 猜想B: 两者没有发生化学反应。
(实验探究)(1)小明设计了如图所示的③、④两个实验。实验现象:③中的软塑料瓶变瘪,④中_____
(2)小亮认为小明的实验是可行的,其共同原理是二氧化碳和氢氧化钠溶液反应,使容器内压强降低,小光同学却对此提出了质疑,他认为小明的实验不严谨,若仍利用该装置,需要补做的对比实验是_____
(3)小光设计实验验证实验②中溶质的成分,请帮他填写实验报告:
实验步骤 | 实验现象 | 实验结论 |
第一步:取少许该溶液于试管中,滴入足量的_____溶液 | _____ | 溶质为碳酸钠和氢氧化钠 |
第二步:静置上述溶液,取上层清液少许于另一只试管中,滴入几滴_____溶液 | _____ |
写出第一步发生反应的化学方程式_____
(实验结论)二氧化碳和氢氧化钠溶液发生了化学反应。
(反思拓展)探究结束后老师说,通过此探究实验我们发现,对于没有明显现象的化学反应,可以从不同的角度证明反应的发生,这些角度可以是:①通过检验反应物减少证明反应发生;②通过_____证明反应的发生。
【题目】小杰在做铁丝在纯氧中燃烧的实验时,发现燃烧产物是一种不溶于水的黑色固体,小杰想进一步探究该黑色固体的成分。
(1)在做铁丝燃烧实验时,除了生成黑色固体外还观察到的现象是:_________。
(2)对黑色固体的探究:
(查阅资料)
① FeO 和 Fe3O4 都是黑色固体,而且都可和稀盐酸或稀硫酸反应。其中 Fe3O4 和稀硫酸反应生成铁盐、亚铁盐和水,请你写出该反应的化学方程式:________。
② KSCN 溶液遇铁离子显血红色。
(猜 想)
猜想a. 该黑色固体不是Fe2O3, 因为___________________;
猜想b. 该黑色固体是___;
猜想c. 该黑色固体是Fe3O4;
猜想d. 该黑色固体是 FeO 和 Fe3O4 的混合物。
(实验设想)向黑色固体加入过量稀硫酸的实验过程中,
如果猜想b 成立,则反应后溶液中所含的金属离子为______(写化学符号);
如果猜想c 成立,则反应后溶液中所含的溶质有_____(写化学式)。
(实验方案)
方案一:取上述固体于烧杯中,加入适量的稀硫酸,过滤后向滤液中滴加 KSCN 溶液,若观察到现象:_____,则猜想 b 不成立。
方案二:如图,向该黑色固体通入足量的氢气充分反应。通过称量反应前、后的固体质量,再通过简单计算来分析确定固体的成分。
①在进行方案二时,小杰称得的固体质量如下:
反应前 | 反应后 |
玻璃管的质量为 91 克,固体质量为A 克 | 玻璃管和固体物质的总质量为(91+B)克 |
②有同学认为如图所示装置,加热先通一会儿气体 X 再通入氢气,停止加热后再通一会儿氢气,这样可使实验测得的数据更加准确。你认为在O2、N2 和Ne 三种气体中,气体 X 最没有可能的是__________。
③通过计算后,你认为 A:B 的范围是_________时,猜想 d 成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