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目内容
【题目】实验室用铜辉矿(主要成分为Cu2S,含少量Fe2O3、SiO2等杂质)制备某种碱式碳酸铜【Cua(OH)b(CO3)cdH2O】的主要实验流程如下图
(1)实验室进行操作I和操作II时,用到的玻璃仪器有:玻璃棒、烧杯和__________。
(2)“浸取”步骤中发生反应(I、II),其中反应I为:2MnO2+Cu2S+□H2SO4=2MnSO4+2CuSO4+S↓+4H2O,在□中的化学计量数是________。
(3)“浸取”步骤中,另一反应II的化学方程式为________________。
(4)滤渣I的成分为MnO2、S和___________。
(5)已知部分阳离子以氢氧化物形式沉淀时溶液的pH见下表:
沉淀物 | Fe(OH)2 | Fe(OH)3 | Cu(OH)2 | Mn(OH)2 |
开始沉淀 | 7.5 | 2.7 | 5.2 | 8.3 |
完全沉淀 | 9.7 | 3.2 | 6.4 | 9.8 |
“除铁”步骤中,控制适宜的pH范围为_____________。
【答案】 漏斗 4 Fe2O3 + 3H2SO4 = Fe2(SO4)3 + 3H2O SiO2 2.7~3.2
【解析】(1)操作I操作的结果是得到滤渣,所以该操作为过滤;而操作II操作的结果得到滤液,所以该操作也是过滤。实验室进行操作I和操作II时,用到的玻璃仪器有:玻璃棒、烧杯和漏斗;(2)“浸取”步骤中发生反应(I、II),其中反应I为:2MnO2+Cu2S+□H2SO4=2MnSO4+2CuSO4+S↓+4H2O,根据生成的水中的氢原子都来自硫酸,根据氢原子个数可知硫酸的计量数为4,所有□中填上合适的化学计量数为4;(3)“浸取”步骤中,由于存在氧化铁,氧化铁和硫酸反应生成硫酸铁和水,对应的化学方程式为Fe2O3+3H2SO4=Fe2(SO4)3+3H2O;(4)滤渣I的成分为MnO2、S(生成的)、SiO2(铜辉矿中的)等杂质;(5)
沉淀物 | Fe(OH)2 | Fe(OH)3 | Cu(OH)2 | Mn(OH)2 |
开始沉淀 | 7.5 | 2.7 | 5.2 | 8.3 |
完全沉淀 | 9.7 | 3.2 | 6.4 | 9.8 |
由表可以看出,若只除去铁,则需要让其他离子不能沉淀,所以在“除铁”步骤中,控制适宜的pH范围为2.73.2。
【题目】如图的加热袋常用于野外加热食物。加热袋中的固体粉末含镁粉、铁粉和氯化钠,使用时向其中加入水袋中的水,即可产生大量热。实验小组针对放热过程中的反应原理展开探究。
【查阅资料】
常温下镁粉能与水发生置换反应,且放热。
【进行实验】
同学们用下图所示装置进行模拟实验:分别取不同成分的固体粉末放入甲中,通过分液漏斗向其中均加入8 mL水,读取甲中所得固液混合物的最高温度,实验记录如下表:
(实验时的室温为22.8℃)
实验序号 | A | B | C | D | E | F |
固体成分 | Mg | Fe | Mg+Fe | Mg+NaCl | Fe+NaCl | Mg+Fe+NaCl |
乙中现象 | 少量肥皂泡,难以点燃 | ______ | 少量肥皂泡,难以点燃 | 较多肥皂泡,点燃有爆鸣声 | 无肥皂泡 | 大量肥皂泡,点燃有爆鸣声 |
混合物温度 | 23.1℃ | 22.8℃ | 23.1℃ | 24.2℃ | 22.8℃ | 27.2℃ |
【解释与结论】
(1)实验B,乙中现象为_______________。
(2)实验A证明了镁粉与水能反应,完成该反应的化学方程式Mg+2H2O=____+H2 。
(3)使镁粉与水迅速反应并放热的最佳方法是向镁粉中加入_____________。
【反思改进】
(4)同学们分析实验数据发现,升高的温度没有达到食品加热袋的效果,其可能的原因是___________。
(5)同学们根据实验结果进一步猜测,实验F中的反应结束后,甲中剩余固体混合物中仍然含有铁粉,检验其铁粉存在的的验方案为:取少量固体混合物________。
(6)从上述实验初步得出“NaCl溶于水没有热量的变化”的结论,依据的两个实验是(填实验序号)______________。