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目内容
【题目】用如图所示实验验证可燃物燃烧的条件。已知:白磷的着火点为40℃。
(1)设计B、D的目的是_____;对比____中的现象可以得出可燃物燃烧的另一个条件。
(2)为了防止失火造成生命财产的损害,加油站等场所常贴有图2图标,其中表示“禁止吸烟”的是______ (填字母序号)。
(3)恰当的安全措施能减少生命财产损失。下列措施正确的是_____ (填字母)。
A 燃气泄漏,立即关闭阀门并开窗通风 B 电器着火,立即用水浇灭
C 点燃氢气前,先检验气体纯度 D 住房着火,立即打开所有门窗
【答案】设计BD实验是为了对比 BD B A
【解析】
(1)设计B实验是为了与A实验对比,设计D实验是为了与C实验对比。对比BD实验可以说明可燃物的燃烧需要温度达到着火点。
(2)A、图A是禁止燃放烟花爆竹,故A选项错误;
B、图B是禁止吸烟标志,故B选项正确;
C、图C是禁止烟火,故C选项错误;
D、图D是禁止携带火种,故D选项错误。故选B。
(3)A、燃气泄漏,立即关闭阀门并开窗通风,正确;
B、电器着火,需马上切断电源,在灭火,不能用水灭火,故B选项错误
C、点燃氢气前,先检验气体纯度,以防止爆炸,故C选项错误;
D、住房着火,不能立即打开所有门窗,否则会进入更多的空气,燃烧会更加的剧烈,故D选项错误。故选A。
【题目】阅读下面科普短文(原文作者:许谦,有删改)
酸奶口感酸甜,营养丰富,是深受人们喜爱的一种乳制品。与普通牛奶比较,酸奶中的蛋白质和钙更易被人体消化吸收,是乳糖不耐症患者的良好食品。
通常的酸奶是将牛奶发酵而制成的。牛奶中主要含有蛋白质、乳糖和脂肪。在发酵过程中,乳酸菌把乳糖(C12H22O11)转化成乳酸(C3H6O3),使得牛奶的酸度升高。随着酸度增加,蛋白质分子互相连接,形成了一个巨大的“网络”,这个“蛋白质网络”把乳糖、水、脂肪颗粒都“网”在其中。所以,奶变“粘”、变“酸”了。
酸奶中含有大量活力较强的乳酸菌。乳酸菌可抑制某些腐败菌和病原菌的繁殖,从而维持人体内,尤其是肠道内正常的微生态平衡,促进食物的消化吸收。酸奶在储藏和配送过程中,乳酸菌的数量会因乳酸的过量积聚而明显减少,而酸奶的乳酸积聚又会影响到酸奶的酸度。有研究者选取某种市面常见的酸奶进行实验,数据如下表所示。
表某品牌酸奶酸度的变化
温度/℃ 时间/天酸度/°T | 4 | 28 | 37 |
0 | 67.7 | 67.7 | 67.7 |
2 | 73.9 | 77.1 | 79.2 |
4 | 76.4 | 82.7 | 86.3 |
6 | 85.5 | 92.2 | 98.9 |
8 | 90.2 | 98.7 | 113.2 |
1999年颁布的国标GB2746-1999中,对成品酸奶的酸度规定为“酸度不小于70°T”。按照一般人的接受程度,酸奶酸度不能超过100°T。
依据文章内容回答下列问题。
(1)乳酸是由乳糖转化生成的,请比较二者的化学式,分析它们的相同点和不同点。
相同点:_____。
不同点:_____。
(2)实验中所用酸奶若在37℃条件下储存,_____天后,酸度一定会超出一般人的接受程度。(填字母序号,下同)
A 2 B 4 C 5 D 8
(3)由表中实验数据可知,影响酸奶酸度的因素有_____。
(4)下列关于酸奶的说法正确的是_____。
A 酸奶适用于乳糖不耐症患者食用
B 酸奶放置时间越长,乳酸菌含量越高
C 酸奶中的乳酸菌对人类身体有害无益
D 酸奶变“粘”与蛋白质分子相互连接形成巨大“网络”有关
【题目】某化学兴趣小组的同学们在实验室里探究某些酸、碱、盐之间是 否发生复分解反应。
(查阅资料)硫酸钡(BaSO4)白色固体,不溶于水,也不溶于酸。
(实验与探究)
操作 | 现象 | 实验解析 | 结论 | |
实验一 | ①________ | 化学方程式是: K2CO3+H2SO4=K2SO4+H2O+CO2↑ | 生成物中 有气体或 有④____ 或有沉淀 生成时, 复分解反 应可以发 生。 | |
实验二 | 适量的稀硫酸 滴有②______的NaOH溶液 | 溶液颜色 由红色恰 好变为无 色 | 该离子是③____ | |
实验三 | 产生白色 沉淀 | 该反应的实质是:Ba2++SO42-=BaSO4↓ |
实验三结束后,某同学出于好奇,把实验三试管里的上层清液 a 倒入另一支洁净的试管中,向清液 a 中逐滴滴加 K2CO3 溶液。在滴加过程中,发现先产 生气泡,然后又产生白色沉淀。根据上述现象,请你判断原清液 a 中的溶质是⑤______。
(拓展)将稀盐酸、Ca(OH)2 溶液、NaCl 溶液、Na2CO3 溶液任意两种溶液相 混合,写出能发生反应且有沉淀生成的化学方程式______。
(反思)复分解反应的实质是朝着单位体积内______(填微粒种类 名称)数目减小的方向进行。
【题目】2019年苏州市初中化学实验考查内容是“用高锰酸钾制取氧气”(装置图如下),下面是某同学在本次实验过程中填写的部分实验报告,请回答有关问题:
实验步骤 | 有关问题 |
⑴检查气体发生装置的气密性。 | 检查装置气密性的具体操作及气密性良好的判断依据是_____。 |
⑵向试管中加入少量高锰酸钾粉末,使其平铺于试管底部,按上图所示组装实验装置。在接近试管口的地方放置一小团蓬松的棉花团。 | ①用药匙或纸槽向试管中加入少量高锰酸钾粉末。 ②组装实验装置时,要根据___的高度将盛有药品的试管固定在铁架台上。 ③欲调整装置中试管的倾斜角度,应调节图中A、B、C哪个旋钮:___旋钮。 ④试管口棉花团的作用是____。 |
实验步骤 | 有关问题 |
⑶加热试管,当导管口有连续均匀气泡冒出时,开始收集气体。 | ①加热试管的方法是____。 ②发生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____。 ③收集满瓶氧气的操作过程是:等集气瓶中的水排完后,一只手扶稳集气瓶,另一只手首先小心地将导管从瓶口移开,然后___,最后把集气瓶正放在桌子上。 |
⑷气体收集完毕后,操作B | 操作B是先____,再_____ |
⑸收集完气体后,测得其纯度明显偏低,其原因可能是____(填字母)。
A 高锰酸钾中混入了二氧化锰 B 收集前,集气瓶中未注满水
C 收集后,集气瓶中仍留有水 D 未见气泡连续均匀冒出时就开始收集
⑹选择排水法收集一瓶氧气,供“铁丝在氧气中燃烧”实验使用的理由是____。
⑺)加热3.16g高锰酸钾固体一段时间,若高锰酸钾中的氧元素有1/4转化为氧气,则生成的氧气的质量为____,剩余固体中氧元素的质量分数为____。(精确到0.1%)
⑻林同学称取一定质量高锰酸钾制取一定质量的氧气,将温度控制在250℃加热制O2,实验结束时,林同学发现在用高锰酸钾制取氧气的实验中,收集到的O2大于理论产量,针对这一现象,同学们在老师的指导下进行了如下探究:
(提出猜想)依据质量守恒定律,他们做出如下猜想:
猜想Ⅰ:反应生成的MnO2分解放出O2
猜想Ⅱ:反应生成的K2MnO4分解放出O2
(实验验证)同学们分为两组,分别进行以下实验:
①第一组同学取一定质量的MnO2,在250℃条件下加热一段时间,冷却后测得MnO2的质量不变。则猜想____错误。
②第二组同学取一定质量的K2MnO4在250℃条件下加热,固体质量____(填“减轻”或“增重”),得出了猜想Ⅱ正确的结论。
林同学提出:不用测定质量也能验证以上猜想是否正确,林同学选择的实验方法可能是____。
(拓展延伸)实验发现,K2MnO4受热只能部分分解,经分析可能是K2MnO4分解的生成物K2O对其分解产生影响。为验证此结论,设计如下实验方案:
①分别取K2MnO4固体于两支试管中,一支试管中加入K2O,一支试管中不加K2O。
②加热,用相同规格的集气瓶,用排水法分别收集一瓶气体。③比较所用的时间长短,以确定锰酸钾的分解是否与氧化钾有关系。该过程中还必须控制相同的变量是______。